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42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拓扑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原城市群地区铁路网络形成的演变过程进行定量研究.综合节点增长、空间分布特征、网络通达性等指标并结合中原城市群地区铁路网络建设的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文章认为20世纪中原城市群地区铁路网络的发展大致经历3个阶段.铁路网络通达性向着更为成熟的网络发展,利用距离矩阵模拟评价,整个20世纪后半期中原城市群地区铁路网络在路网扩展的同时,也在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2.
王海江  苗长虹 《经济地理》2014,(5):83-90,104
依据全国286个地级中心城市间完整的交互式"城市—车次—城市"铁路客运数据,采用基于O-D网络的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全国中心城市铁路联系的空间集聚、任意两中心城市之间的铁路联系、细分车次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等多角度解析全国中心城市铁路客运联系的空间格局,精确而清晰地刻画中心城市之间铁路客运联系的空间集聚、网络结构与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全国铁路客运联系分布格局呈现向东倾斜的"开"字型结构,即由京沪—沪深线、京广—京哈线"两纵"与陇海—兰新线、沪昆线"两横"相互交汇而成全国铁路客运的骨架。全国铁路客运联系有三个核心集聚区,即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成都共同构成全国性铁路客运联系中心。当空间联系距离大于200km后,铁路客运联系呈现出较规则的三次曲线型距离衰减规律。全国中心城市之间的铁路客运联系近1/2是在空间联系距离500km的范围内实现的,动车组和高铁联系则有2/3比例在此空间距离内完成。随着空间联系距离的逐渐增加,全国铁路客运联系依次表现为城市群或经济区内、省域内、相邻省区、区域乃至大区域间等不同空间尺度的联系。研究显示,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之间直接的铁路客运联系相对其优越的地理区位来说较弱,是交通运输布局方面的一个缺失。  相似文献   
3.
苗长虹 《经济地理》1993,13(1):54-59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工业的快速崛起,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独辟蹊径,也对传统的工业化理论提出了挑战。尽管对于中国农村工业发展问题,目前学术界仍有见仁见智的不同看法,但实践的挑战并不以理论的不惑而有所松懈。“七五”期间,中国农村  相似文献   
4.
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机制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内外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型、我国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动力机制、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模式与经验、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标志4个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梳理与总结,认为在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的时机、度、势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理论化和强化。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聚类分析、ESDA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差异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总量和绝对差异都在拉大,尤其是2010年后,而相对差异和集中程度都在2007—2009年显著增大,2010年明显减小,而后又快速增加,2012年后缓慢减小,政府的作用较为突出;(2)郑州和洛阳一直是承接产业转移比较多的地区,而焦作、安阳、新乡、商丘承接产业转移速度较快;(3)在空间格局上,在郑州、开封和洛阳形成了产业转移高高集聚类型区,但空间集聚态势不显著;(4)产业结构对产业转移具有负向作用,而市场吸引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集聚效应、成本因素、对开放度、产业配套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区位对产业转移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苗长虹 《经济地理》1998,18(3):30-35
1可持续发展分析的一个框架自1992年巴西“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但至今学术界对其还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人们在广泛引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报告所作定义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许多批评。如缺乏长期利益和短期效益的协调、缺乏宏观方法与微观组织活动的协调、缺乏对经济福利公平分配和消费模式的反映等。可持续发展面对的是“环境”与“发展”的所有问题,有人建议应将这些问题按空间尺度、影响的持久性和大小、可逆转性、可度量性、原因的本质、政治背景以及公众关注的情况等、进…  相似文献   
7.
苗长虹 《经济地理》2000,20(2):63-68
本文在阐明企业的性质和组织形态的基础上,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企业组织在工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企业组织的演变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企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登记系统的金融机构微观数据,综合运用NNI、Ripley’s K函数和空间热点聚类等方法,研究1998、2008、2018年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空间格局、集聚特征及热点分区,采用泊松回归模型研究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空间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空间分布不均衡,金融机构总体和细分行业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2)空间集聚程度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金融机构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郑州—焦作—新乡和邯郸—邢台—安阳为核心的集聚区。(3)城乡居民储蓄是中原城市群金融机构集聚的核心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外交通联系、政府行为等因素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强,人力资源、科技投入、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较弱。(4)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一致,作为高端服务业的金融业倾向于布局在高等级城市,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影响,其金融机构集聚的影响因素与其他城市群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学习场”结构与空间中的创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分析战后区域发展思想从"增长极"到"创造场"转变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场"的概念,认为"学习场"以"学习"为核心,以"场域"为基石,以"惯习"为中介,并以新经济地理学的三个重要方向:尺度地理学、关系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以Storper的"技术-组织-地域"三位一体思想为核心,整合"行动者网络"和"创造场"两种概念工具,旨在调和创新地理研究中地理接近、关系(组织)接近和制度接近之间的争论,从而为分析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空间化学习创新提供一个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荣朝  苗长虹 《经济地理》2007,27(1):104-107,92
生态空间结构合理有序将会促进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利用生态学原理深入分析了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机制,构建了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对全球尺度、国家尺度、省级尺度和地区尺度等不同层次上的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为:①城市群范围内城市规模大小合理、密度适宜,空间组合有序,生态空间结构优化高效,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互利共生、协同进化;②“廊道组团网络化模式”是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必然趋势;③“廊道组团网络化模式”下形成的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容量,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