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不仅是西方经济史中的一场灾难浩劫,也是国际货币关系发展史中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危机期间广为流行的外汇管制以及20年代西方各国勉强撑复起的金本位制的彻底解体,宣告了古典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体系的破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汇率已经摆脱了输金点上下限的机械束缚,并扩大了其在影响一国国际收支、  相似文献   
2.
国际货币经济学是传统的资产阶级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它探讨的是,货币在国际流通领域中转移换位的动因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收支均衡或失衡的经济决定因素;它分析的核心是,在各种不同的货币水位下,如河运用经济体系中的各种相关变量,来有机地协凋国际收支均衡与国内经济稳定这两个大目标之间的关系。历史上同这个命题联系在一起的,通常被称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或支付理论。凯恩斯以前的正统理论,基本上都是循着简单货币数量学说的原则,以均衡理论为依据,着重在流通领域中用价格机制来解释  相似文献   
3.
四十年代末期以来,随着美元荒余波的延续以及西欧各国经济复兴的刚刚起步,全球范围内国际收支不均衡的格局加剧了。这主要表现为国际间贸易流量的不合理和资本去向的单一化。因此,如何保持对外均衡,就成为许多西方国家制订经济政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相应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曾享有过“全盛时期”。在此时期中,由于凯恩斯理论的应用,也产生了关于国际收支的新理论。 1952年,亚历山大(S·Alexander)发表了他著名的《贬值对贸易收支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