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2篇
贸易经济   6篇
农业经济   1篇
邮电经济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毅勤 《商业会计》2012,(14):61-62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由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的《企业会计准则》和适用于小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共同构成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的基本确立,为我国企业统一会计标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建立良好会计秩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基于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从小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信息使用者角度出发,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和特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制度,在对领导干部的任用、监督和奖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和一种制度在全国推行。如何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是当前实践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经济责任审计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仅对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黄毅勤 《理财》2005,(4):28-29
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浅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1999年首次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填补了我国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会计处理上的一个空白,当时准则引入了“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这两个的概念,将非货币性交易具体划分为两类,即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并针对两类交易的各自特点,分别就交易中是否涉及补价作了明确规定。该准则出台后,由于当时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对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来操纵非货币性交易所产生的利润,为此该准则又于2001年进行了修订,为遏制利用公允价值调节损益的情况,修改后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改为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对于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不确认损益。而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只有收到补价一方才对收到的补价中所含的收益进行确认。在会计实践的探索中,2006年新发布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易又作了进一步修订,其具体特点如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企业在转换执行新会计准则过程中,涉及到相关项目的调整,其中资产减值的处置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资产减值是对资产价值的一种调整.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资产减值相关利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地确认与核算资产减值损失,有助于全面、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质量和客观地反映资产减值对当期损益产生的影响,可以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鉴于资产减值直接影响着企业当期损益,本文针对国有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中有关资产减值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资产减值影响主要群体相关利益的视角出发,对计提资产减值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A股市场2001年至2006年的所有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研究了外部治理机制对公司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得出以下结论:产品竞争越激烈,公司过度投资水平越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过度投资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地区市场化指数、政府干预指数和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都能有效抑制处于该地区的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冲动,说明了地方政府在各个地区干预程度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经济后果,而地区法治化程度并不能对公司过度投资产生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商务活动的演进看移动电子商务的价值链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斌  黄毅勤 《当代通信》2005,(22):22-24
专家预计,在今后的20至20年内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将持续拉动经济增长,信息产业将是知识经济的主体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9.
黄毅勤 《中国市场》2009,(18):57-58
成本是制定价格的基础,但制定价格的成本不是经营者的实际成本或会计成本,而是要符合政府价格监管目的和要求的定价成本。如何使定价成本监审更加科学,本文对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浅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1999年首次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填补了我国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会计处理上的一个空白,当时准则引入了“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这两个的概念,将非货币性交易具体划分为两类,即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并针对两类交易的各自特点,分别就交易中是否涉及补价作了明确规定。该准则出台后,由于当时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对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来操纵非货币性交易所产生的利润,为此该准则又于2001年进行了修订, 为遏制利用公允价值调节损益的情况,修改后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改为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对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