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农业经济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中浙优1号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省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优质杂交新组合,2006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适宜在高肥力地力条件作单季早稻或中稻种植,2006年引进永福县试种。文章重点介绍中浙优1号的生育特征特性及永福县引种示范、推广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也是“两山”转换的关键。虽然已有多种将生态产品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途径,但缺乏对支撑生态产品合理化定价的环境伦理、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的系统化梳理和反思。文章梳理了生态价值概念随着人类对自然从顺应、利用到重视的变化过程,阐述了理论的升级和价值观的转变,重点探讨了生态产品定价的两个重要争议:(1)定价是否属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范畴;(2)市场化定价可能会对生态价值观产生怎样的冲击。研究发现:在既关注了生态产品为人类提供的“直接价值”,又以充分保护和重视其“内在价值”为目的范式下,生态产品市场化定价已脱离了纯粹的人类中心主义;但将生态产品融入资本市场后,仍需要警惕可能出现的价值观担忧,以及重视生态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的非线性、不可逆、产权特殊等属性,还要平衡好生态产品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3.
梳理市场化的生物多样性补偿机制实践经验,对于科学推进我国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核算方法及其在生态银行中进行生态补偿的难点,总结了国际上生物多样性银行的经验和局限,提出在中国建立生物多样性银行的启示.研究表明:(1)当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界定及二者的关系存在争议,在中国建立生物多样性银行首先需要统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框架;(2)生态银行中生态信用核算是进行生态补偿、交易的关键性一步,但存在困难和挑战,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评估体系和方法;(3)国际上的生物多样性银行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也存在着一些风险,这与选取的生物多样性核算指标的权衡密切相关,复杂指标全面而简单指标易行;(4)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和监管机制有助于中国建立生物多样性银行的有效与长久运行.  相似文献   
4.
超级杂交稻中浙优1号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浙优1号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省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优质杂交新组合,2006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适宜在高肥力地力条件作单季早稻或中稻种植,2006年引进永福县试种。文章重点介绍中浙优1号的生育特征特性及永福县引种示范、推广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5.
美国湿地缓解银行的信用核算方法和标准尚未统一,跨区域交易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文章按照湿地缓解银行的信用核算方法(借贷法)与全新提出的“生态元”方法,对广东省湖泊的生态信用进行核算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生态元”是一种基于禀赋价值(能值)的生态核算方法,反映了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系统的热力学驱动本质,具有本源性、可加和性和代币属性,是生态世界的货币。研究发现:(1)借贷法是一种基于专家经验进行等级打分的半定量化方法,主观性较高,且仅统计生态系统服务中改善水质、水文调节和生境这三种服务;(2)“生态元”方法是定量化方法,所涵盖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更多,在客观性、准确性、动态监测、可推广方面更具有优势;(3)“生态元”方法的核算成本较低,可提供跨尺度、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核算;(4)“生态元”作为生态产品交易的代币,与区块链的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生态银行的建设与发展,可基于“生态元”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多元可持续的生态治理资金渠道以及提供相关的政策配套保障。  相似文献   
6.
生态产品的价格除了要反映出生态学所体现的内在价值量,还应体现出其外部性和供求关系,因此,在定价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厘清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文章首先从经济学发展的维度出发,梳理了不同经济学阶段对生态产品价值理解的变化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生态产品定价的影响。指出如果基于外部性和产权理论将生态产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可能导致定价与实际情况不符。然而新技术的出现和“暴露生态学”等关于生态受益的研究为打破这种“整体化”定价提供了潜在支持,使得生态产品分类化、市场化及定价成为可能。基于经济学理论梳理和实证分析,文章从方法学创新、定价过程中需要规避的问题、定价后的监管机制等方面对未来生态产品的市场化定价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