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农业经济   2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要更快更好地推进上海乡镇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使技术进步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提高其经济增长的质量,这是上海乡镇工业实现高质量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一、上海乡镇工业技术改造的基本状况 80年代上海乡镇工业基本上是以粗放外延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的发展模式,这对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起了积极作用。90年代随着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上  相似文献   
2.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就业难,村宅撤并动迁难,外来人口众多管理难。如何维护农民利益和社会稳定,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层组织最棘手的问题。然而,在浦东新区偏远的一个村,它又是紧挨浦东国际机场最近的一个村,在大规模征地动迁中,没有一个村民上访,相反,全村和谐稳定,其乐融融。这就是浦东新区祝桥镇望三村。他们为机场的建设、为全村的村民利益、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呕心沥血的贡献。村党支部书记盛娟敏成了远近闻名的"稳定书记"。本刊编辑在浦东新区经济学会有关同志的陪同下,最近慕名前往走访,记录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上海郊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力度的加大,郊区外来民工日益增多.这对郊区经济建设和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对本市农村就业问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就郊区外来民工增多对农村就业的影响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上海有1300多万人口吃饭,加上每天有几百万流动人口,科学,合理地做好全市粮食供应和消费的平衡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本文拟就上海粮食供应面临的形势、问题与对策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供参考。 一、上海粮食供应面临的基本形势 1.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据统计,1994年上海粮食社会消费量达569.8万吨,比1990年增长12.2%,平均每年增长2.9%。由于近年郊区养殖业发展较快,饲料需求每年以25万吨水平递  相似文献   
5.
今年以来,郊区各级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落实市委市府工作要求,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确保农村济经稳健发展,居民增收取得明显成效。据对郊区600户农村居民家庭抽样调查,今年上半年本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0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加强粮食产销协作确保上海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13亿人口,粮食安全始终在国家经济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的粮食产量从1998年到2003年已连续五年大幅度下降,导致粮食库存锐减。这五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2亿多亩,产量减少8160万吨(816亿公斤)。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51230万吨(5123亿公斤),但此后连年下降,2003年粮食产量仅为43070万吨(4307亿公斤)。而过去五年我国人口仍在持续增长,1998年我国人均粮食拥有量411公斤,但2003年降到了333公斤,只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过去5年我国人均粮食拥有量的下降速度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我国人均粮食拥有量从上世纪60年代的200多公斤,到80年代的300多公斤,再到1998年的400多公斤,用30多年的时间才迈上了两个台阶。但过去五年,却一下子回到20多年前,整整后退了一个台阶。我国粮食产量的大幅度下降势必要影响到对主销区的粮食供应。粮食安全问题已引起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建国50年来,上海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8年上海农村地区实现增加值达到了1120亿元,比1952年增长200多倍,平均每年增长12.2%。其中1978年至1998年,平均每年增长17.7%,是历史上增长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上海农村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对全市经济的增长贡献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使全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并向更高的水平前进。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这是对我国人民生活实现小康内涵的高度概括和精辟阐述。我们认为农民生活实现小康的关键在村。因此,及时做好小康村的监测与分析,为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差距,确定赶超目标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关于上海郊区农民"向城镇集中"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镇建设专栏,市农调队单文豪以翔实的调查结果,揭示了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心理奥秘,70%的农民愿意向城镇集中,农民最愿意移居区县政府所在地城镇,多数农民希望政府帮他们集中,农民最大的担心是住进城镇后“生活开支增加”、“没有社会保障”和“找不到稳定的工作”,等等。这比我们某些干部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搞设计要现实得多,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大幅度增加,各个群体都获得了由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实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由于受发展不平衡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有所扩大。这一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