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业经济   9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1.
2014年4-10月在大兴安岭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寒温带落叶松林—泥炭藓沼泽火烧迹地生长季CH_4、CO_2排放通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寒温带落叶松—泥炭藓沼泽火烧迹地生长季CH_4排放通量在8月初达到峰值(0.563±0.262mg·m~(-2)·h~(-1))。生长季CH_4的平均排放通量为0.121±0.098 mg·m~(-2)·h~(-1)。寒温带落叶松—泥炭藓沼泽火烧迹地生长季CH_4排放通量与土壤5cm、10cm、20cm温度,土壤含水率相关性均不显著。寒温带落叶松—泥炭藓沼泽火烧迹地生长季CO_2排放通量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变化,在7月初寒温带落叶松—泥炭藓沼泽火烧迹地生长季CO_2排放通量达到峰值100.82±17.58 mg·m~(-2)·h~(-1)。生长季CO_2的平均排放通量为63.02±10.54 mg·m~(-2)·h~(-1)。寒温带落叶松—泥炭藓沼泽火烧迹地生长季CO_2排放通量与5cm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10、20cm土壤温度相关性不显著,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2014年4-10月在大兴安岭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火灾后寒温带落叶松—泥炭藓沼泽CH_4生长季排放通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烧对落叶松—泥炭藓沼泽生长季不同深度土壤温度有明显影响,并使得土壤含水率显著降低。M_0对照样地与M_1火烧样地生长季CH_4排放通量变化大致呈先升后降趋势变化,且CH_4排放通量分别在6月初与8月初达到峰值(0.0506±0.0886与0.5628±0.2623 mg·m~(-2)·h~(-1))。火烧致使落叶松—泥炭藓沼泽CH_4排放通量升高,M_0对照样地与M_1火烧样地生长季CH_4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0.0018±0.1087、0.1207±0.0988 mg·m~(-2)·h~(-1)。M_0、M_1样地生长季CH_4排放通量与相应大气温度、5、10、20cm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在养分缺乏条件下,有机酸对植物的存活与生长状况至关重要。本研究用不同比例A1和C层寒温带棕色针叶林土混合制造土壤养分缺乏条件,栽植兴安落叶松幼苗,根据东北林区森林凋落物淋洗液中草酸的浓度范围,用不同浓度草酸溶液喷施兴安落叶松幼苗,测定草酸对养分缺乏条件下兴安落叶松幼苗多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草酸处理后,落叶松幼苗电导率和MDA含量随草酸浓度增加而降低;落叶松幼苗SOD和POD活性均略有升高;5.0mmol·L-1草酸对养分缺乏下兴安落叶松幼苗体内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草酸浓度为10.0mmol·L-1时促使落叶松幼苗生长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物种多样性与空间尺度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多样性与空间尺度的关系是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研究尺度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探索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的内在机制,有助于理解群落的结构格局和构建过程,对探究物种共存或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生物多样性的有效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6.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改变冬季积雪深度,积雪作为固体淡水资源在全球部分地区水分平衡和水分利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积雪的变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积雪的变化会引起土壤温度、湿度、植被生长、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养分动态等显著改变。本文就积雪变化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积雪变化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微生物群落产生的影响。文章为进一步研究积雪变化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兰远草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共有53科177属363种,植物区系组成中最大科是菊科,其次为禾本科和莎草科;除世界分布科外,温带分布科占第1位;属的地理成分中以北温带(含变型)占优势,有69属,占总属数的51.49%;种的区系以温带成分(79.69%)占绝对优势.区系特征表现为:优势科现象明显,单种属和寡种属占据比率较高;地理成分优势性显著,来源较广泛.  相似文献   
8.
森林凋落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森林凋落物的概念、凋落物组成、研究方法、影响凋落量的因子进行了阐述,并对凋落物收集器面积、凋落物分解速率、凋落量时空动态等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森林凋落物目前的研究进展,阐明目前凋落物研究的动态;总结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凋落物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大兴安岭林区退化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已成为国际湿地学前沿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森林湿地是一个从沼泽到森林的演替阶段,是非常敏感的生态区域,是一种复杂的群落交错带,具有脆弱性、过渡性和结构、功能独特性等特点,极易受到干扰破坏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开展交错区研究,探究其内在发生发展的规律,防治森林沼泽化和恢复利用沼泽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整理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大兴安岭林区退化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提出深入开展大兴安岭林区退化森林湿地研究,不仅对东北林区湿地资源管理及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丰富与完善我国退化森林湿地恢复理论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