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3篇
农业经济   15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传统农书整理综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解放后,农书整理勃兴。南北农史学家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各尽所长,将传统考据学方法和现代科学相结合,对中国古代农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在农书搜求、编目、校勘、注释、今译、辑佚、典藏、影印等方面均有建树,其中农书校注所获最丰,亦最能体现农书整理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铁搭是一种人力翻耕工具,战国时期已出现二齿铁搭。从明中期开始,以铁搭翻耕逐步替代牛耕,成为太湖地区主要的稻田土地翻耕方式。这一转变是由多种因素所促成的:技术方面,牛耕不适应深耕要求,而铁搭具有深翻功能;经济社会方面,牛耕成本高、耕牛饲养风险大,而铁搭成本很低,人力耕作的费用也相对低廉。明清时期人力铁搭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稻田深耕质量,为太湖地区适当密植提供了保障,促进了水稻生产的发展。近现代,太湖地区传统稻作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效率低下的铁搭逐渐退出大田作物的整地,一般仅用于小规模土地如自留地的翻垦作业。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北地区在农业上成功推行旱改水种植水稻耕作制度变革,不仅推动了区域农业科技进步,改善了民众生活质量,使得过去"十年九灾"的贫瘠土地变成了胜似江南的"鱼米之乡",更优化了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文章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调查采访,对此加以总结,为其他地区旱改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社会凋敝、农民生活困苦,乡村建设运动勃然兴起。在此大背景之下,梁漱溟先生孜孜探求农村发展之路,针对性地提出乡村建设理论并付诸实践。现代中国的农村与农民问题,本质上与中国近代社会有着显著的历史延续性,过去中国农村社会及农民身上所发生的许多事情,在当代依旧可以看到相近模式或变异形态。民国时期,梁漱溟先生乡村建设的具体思想与相关实践活动的成败,自然对我们今天的农村发展具有借鉴作用。立足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来考察,梁氏强调激发农民自觉性,重视科学技术运用,促进农民合作,发展乡村教育等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活动,能让人深切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合理性成份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建于北宋中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灌溉工程之一。陂田制度是宋明时期木兰陂水利管理制度的一种。根据陂田制度的规定,陂司是木兰陂水利管理的主要机构,租种陂田的收益是水利管理维护经费的主要来源,地方官府负责监督以保障陂田制度实施。陂田制度具有延续性、地域性和进步性的特征。陂田制度的实施,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赋税压力,促进了木兰陂区域水利共同体的形成,为当时及后世其他水利工程的管理提供了借鉴,具有重要的水利社会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惠富平 《中国农史》2005,24(3):123-126
《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以下简称《探索》)为郑州大学王星光教授新著,2004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综合利用历史学、科技史、环境考古学、生态学等学科的资料和方法,对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进行了系统而深人的探索,揭示出生态环境条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早期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影响及其与夏王朝兴衰的关系,在论证方法和研究观点上均有创新。展卷阅读,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该书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下面主要从选题意义、论述特色和研究资料与方法等三个方面予以评介。不当之处,请读者及作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江、淮地区的陂塘水利对农业进步及生态环境改善产生了良好作用。筑堤蓄水,改变了降水及山川溪水的时空分布,可防洪防涝,保障农田灌溉用水,又能发展水产养殖;陂塘工程还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里暑湿卑下、疾疫多发而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汉代陂塘水利及其产生的环境效益奠定了后世江淮流域农业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晚期山地种植玉米引发的水土流失及其遏止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中晚期,我国渭河至黄河下游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范围内,人们广泛开垦山地,种植玉米,许多地方出现了“遍山漫谷皆包谷”的景象。大面积的山地开垦和玉米种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植被,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在不同地区,官方和民间对开山种玉米的利弊有不同认识。在四川、湖北、湖南等省,政府对开辟荒山种植玉米的行为基本上是听之任之;但在浙江、皖南和陕南等地,政府和民间曾采取多种积极措施,遏止山地种植玉米引发的水土流失,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中国农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富平 《中国农史》2003,22(1):116-123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农书研究可以分为起步,勃兴,停滞,复苏和繁荣,平缓发展五个阶段。对大型综合性农史文献内容及形式的探索始终是农书研究的主题,成果丰硕且时代特色鲜明。月令体农书、专业性农书和地方性农书的研究也颇受关注,时有佳作发表。随着研究手段的改进,农书研究方法和内容会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地方文献资料为基础,对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维护措施进行认真考察,探讨其成就与经验教训,较为客观地分析巢湖流域圩田的维护效果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