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2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31篇
经济概况   2篇
  2008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农业劳动力素质是生产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的提高和改进,农业劳动对象的拓展、升级换代,都是农业技术进步作用的结果。到本世纪末,我国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必将上升为第一位因素。今后十年,我国农业要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3.
黄淮海平原的种植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经验,土地垦殖程度高达70%左右。我们这里所说的黄淮海平原,是指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山东丘陵除外的广大平原。现有25.3万平方公里土地,2.7亿亩耕地,1.5亿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8亩。耕地和人口均接近全国的五分之一。从生态角度讲,这个地区是我国最适宜冬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芝麻、烟草、梨、桃和酒用葡萄的种植区,在我国种植业生产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合理地利用这里的农业资源,必须有讣划地改善种植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以加快种植业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到2000年。为了实现1万亿斤粮食的目标,需要再增产1千亿斤粮食。我们认为增产1千亿斤粮食,迫切需要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实施三元结构工程,走提高综合效益的道路。 一、增产1千亿斤粮食实际上是增产饲料粮 1.1993年全国人民直接消费的口粮为5500亿斤,基本上是大米和小麦。这一年,人均直接消费的口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农业正在由数量增长为主的时期转向质量效益提高为主的时期。质量效益的竞爭  相似文献   
6.
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生产、经营、流通、资源环境以及生活消费的信息化 ,是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 (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和卫星遥感系统 (RS)基础之上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在当前中国农业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历史时期 ,中国农业如何能跨越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支迎接新的信息时代呢 ?我认为要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管理 ,可以大幅和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制和推广了“中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 ,并且应用于养分资源管理 …  相似文献   
7.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1999年8月召开的技术创新大会、国务院《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中,政府都强调了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十分明确提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并已经着手对阻碍技术创新实现的制度进行强制性变迁,对科研体制和科研机构进行改革。 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中,去向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科研机构自己建立企业,二是科研机构进入企业,三是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发,按一定比例享有剩余索取权。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用经济学理论来回答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们一行六人于7月18日至8月1日在西藏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区(以下简称一江两河)进行了考察。考察期间,我们与自治区有关部门同志和各地领导、技术干部进行了广泛的座谈讨论,同时考察了一批在建、待建的开发项目和先进的农业生产典型。一、综合开发建设已经起步,初见成效一江两河综合开发区包括18个县(市),78万人,占西藏全区人口的36%;现有耕地264万亩,占全区耕地的50.6%;现有林地25万亩;天然草场7128万亩,牲畜789万个(绵羊单位)。该地区农业总产值占全区的36%;粮食产量占全区的56%,商品粮占全区的80%。是西藏自治区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并具有丰富的土地、光、热、水、生物等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9.
棉花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棉田面积占我国经济作物的三分之一。棉花纤维占我国纺织工业原料的80%以上,棉籽油占我国食用植物油的四分之一左右。棉花主副产品是发展多种工业、多种经营的重要原料,用副产品作原料的制成品多达80种以上。我国具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和传统的纺织工艺技术,发展棉花生产、纺织工业和服装制品,具有极其强大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初期,我们在“中国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研究”报告中,分析预测了到2000年1万亿斤粮食中,将有30%的粮食要用作饲料粮,为此,提出要逐步实现由传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新型的农牧结合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以及经济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的转变。现在看来,这个分析预测是符合粮食和农业发展规律的。到2000年,实现1万亿斤粮食产量的目标,还要再增产1千亿斤粮食,不是用作口粮,而是满足饲料粮的需要,以增加动物性食品供应。为此,实施三元结构工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