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农业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通过对云南省怒江州所辖3县1市易地搬迁贫困人口的入户调查,归纳主要致贫因素,设计有针对性的脱贫措施和实施路径,推动易地搬迁贫困人口早日脱贫。方法 文章运用地理调查方法,从怒江州67个易地搬迁安置点中随机选择了32个,在所选安置点中随机抽选621户搬迁户进行入户调查访谈,获取搬迁户基本家庭信息和主要致贫因素。结果 截止2019年末,68%的易地搬迁贫困户仍未脱贫,其主要致贫因素包括文化素质、地理区位、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等区域性因素以及发展动力、疾病、教育等家庭个性因素;易地搬迁贫困户的贫困类型有内源型贫困、外源型贫困和复合型贫困,区域性措施、普惠性措施、到户措施等后续脱贫的必要措施。结论 易地扶贫搬迁不是脱贫的充分条件,搬迁人口中依然有大量贫困对象,其后续脱贫需要厘清致贫因素、制定脱贫措施并构建易于措施落实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把握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只看本城市的经济增长、出口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其他城市的经济收益也在提高,只有比较,才能真正了解城市竞争力的大小,离开比较,单纯的谈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决定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包括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基础设施、住…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改变农民传统零星分散的居住方式,是提高农地使用效率、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研究内容,包括可行性分析和规划建设两个部分。构建模型K=∑Wi·Xi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可行性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农地经营改革、农民搬迁意愿、新型社区建设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指标权重用Delphi和AHP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提出农村社区规划体系以及各级规划的内容和重点,讨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模式,指出BOM模式是一种较好的农村社区建设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5.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通运输用地规划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同线路方案的选择问题。传统的选择方法是综合分析各个方案的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和占地损失,择成本最小者为优。本文指出这种方法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借鉴技术经济学的理论成果,综合考虑影响选择结果的各种因素,介绍了动态回收期法、净现值法等更科学的路线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6.
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是新形势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地使用效率和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仅是改变农民的居住方式,更是农民生活方式和就业形式的重大变革。这种深层次的变革需要一定的土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支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可行性论证分析以及各级规划的约束。在分析建设流程的基础上,构建多指标分析模型,讨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可行性分析方法,分析指标包括土地自然条件、农地经营制度改革、农民搬迁意愿、新型社区建设模式等内容,指标权重用Delphi和AHP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出BOM模式是一种较好的农村社区建设组织模式。提出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体系包括传统文化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空间布局规划、详细规划和农村旧址复垦规划等多个层面的规划,并讨论各个规划阶段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生境斑块破碎及孤岛化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网络,提高生态斑块间景观连通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服务功能维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淮河源为研究区,结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InVEST)模型筛选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阻力面,识别区域生态廊道,叠加现有结构性廊道后形成生态网络。最后通过景观连接性指数、重力模型分别对源地和廊道分级并提出规划建议。结果表明:(1)淮河源地区总体生态状况较好,但生境质量空间分布不均。生境质量高值区集中在西、南部山区丘陵地带,而东、北部平原地区的生境质量较差。(2)淮河源生态源地共68处,生态廊道191条,其中重要生态源地3处,重要廊道97条。源地呈现西、南部大而密,东、北部少而稀的格局,生态廊道则是东、北部地区相对较长。(3)未来还需增设23处踏脚石、修复155处生态断裂点以优化淮河源生态网络。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建设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