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计划管理   1篇
综合类   2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1.
秦汉农田道路往往由政府统一规划,以法律形式保证其确定不移。农田道路除多作为田界之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作为农人耕作的通道,同时,畅通发达的农田道路也是秦汉政府对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的重要条件。农田道路与农户运输能力相结合,构成农田运输的基础。农田运输的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的进步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施肥、收获、储藏等方面对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意义十分显著。秦汉农田运输除体现为农业生产过程的直接组成部分而外,同时又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的继续。通过农田运输的发展水平,不仅可以了解当时农业生产的情形,也有助于分析当时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特征。秦汉农田道路与农田运输的状况不仅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受到生产关系形态的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某些人把盗墓当作收益甚大的“投资行为”。但此“投资行为”的风险也相当大,因为在历史上,法律对于盗墓行为均是主张严惩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有两位在政界和商界同样名声响亮的人物。一位是范蠡,一位是吕不韦。后者是先为富商,以后从政。前者则原本是政治家,后来又成为成功的实业家。在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演出“吴越春秋”的时代,作为越国重臣,在辅佐勾践成功复国并战胜吴国之后,范蠡毅然离开政治漩涡中心,以商人身份取得经济成就。范蠡以兵战和商战的兼胜,以及政治功名和经济利益的双赢,成为人生智慧的标范。  相似文献   
4.
鲁迅曾经盛赞秦汉时期的文化风格:“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毫不拘忌”,“魄力究竞雄大”。当时民族精神的“豁达闳大之风”对社会生活有全面深刻的影响。对于当时的艺术作品,鲁迅也有“惟汉代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肯定性评价。应当说,以富于进取性为基本特征的“闳放”、“雄大”的文化气象,是秦汉时期最突出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5.
秦始皇实现统一,其功业并不限于"禽灭六王",亦包括向北河和南海的军事拓进。而秦帝国版图的规模,于是也远远超越了秦本土与"六王"故地。秦对于"北边"的关注,在统一进程中亦有显现。秦昭襄王时代"伐灭义渠",据有上郡,对于"秦地半天下"以及"昭襄业帝"历史变化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而秦始皇时代蒙恬经营"北边"对于东方史乃至世界史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郑国渠工程对于秦国国力的增强有重要作用,在中国水利史上也有显著的地位。以设计、规划、组织者的姓名命名工程,"郑国渠"有始创的意义;"郑国渠"亦可以视作地名,故"郑国渠"在地名学史上也是较早的以人名作纪念性地名的一例。从"郑国渠"命名,可以看出秦人对经济的重视,对水利的重视,对实用技术的重视。此外,这还反映出了秦人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和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7.
秦汉渔业生产简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考察秦汉人的饮食结构,可以发现嗜食鱼的倾向。水产品是当时社会饮食生活中的主要消费内容之一。渔业因而也成为秦汉社会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秦汉渔业生产进步的主要标志是采用多样化的捕捞方式使渔获量得到空前增长。与此同时水产养殖事业也得到突出发展,除利用大面积天然水面养鱼,当时可能已采取鱼类自然繁殖、资源保护和人工补充放养鱼种相结合的措施,池塘养鱼和稻田养鱼更积累了丰富的可供后世借鉴的生产经验。政府对渔业的经营和管理长期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政策,也可以说明渔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李斯《谏逐客书》说到战国物产的流通,使得僻在西北的秦国上层人物为求“快意”而逐取各地高等级生活消费品的情形。其中,“宛珠”“阿缟”等标志地方优势的商品品牌出现。秦完成统一事业,大力进行“治直道、驰道”的交通建设,全国经济联系实现空前的规模。在交通建设方面,汉人亦因循秦制。汉代多见类似“宛珠”“阿缟”的地方品牌。作为纺织品,有“鲁缟”、“齐纨”、“蜀锦”以及河西出土汉简所见“任城国亢父缣”等。而“河内廿两帛”“广汉八繌布”等简文,不仅标示产地,而且突出强调了产品质量规格,特别是后者用以满足下层社会衣服的消费需要,与奢侈品完全不同。类似显示地方品牌效应的商品名号,居延汉简又有“济南剑”“河内苇笥”等。果品名牌“穰橙邓橘”借汉赋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亦享有盛誉。“大一统”经济文化背景下优势地方品牌商品的颇多出现,反映了值得交通史、民生史研究者特别关注的重要进步。  相似文献   
9.
竹枝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实现了诗歌形式的平实化,较多真情直言,其价值在于能够反映较广阔社会层面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相似文献   
10.
战国秦汉蚕桑业的产业重心集中分布在东方地区。然而在周人耕织成就的基础上,秦人在西北地方的经济开发,其实也包括蚕桑业。秦地蚕桑业的繁荣,在汉代得到继承。“织女”崇拜的早期表现,即昆明池边的“石婆”雕像,是有实证意义的文物存在。《氾胜之书》中相关信息,也提示了关中地方蚕桑业发达的历史现象。文物证明又有出土鎏金铜蚕等。这一发现反映与葬制有关的民间礼俗,也可以理解为蚕桑业关系社会财富积累的体现。有关关中地区蚕桑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准的考察,有益于全面认识当时经济发展的全局,对于丝绸之路史研究,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