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运输经济   2篇
农业经济   9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候变化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早期稻作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黄河中下游地区迎来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虽然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以旱作农业为主体的,但在粟作农业发展的同时,稻作农业也在孕育发生。从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直到夏商时代,尽管其间气候状况发生过冷暖波动,稻作的发展也存在有起伏变化,但在整个全新世大暖期,稻作农业基本上都在逶迤发展着。实际上在全新世大暖期存在着一个粟稻混作区,其范围随着气候变化虽在不断波动,但大体位置在黄淮之间。这与黄河中下游地区所处的南北生态过渡带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从裴李岗文化时期到夏商时代的早期稻作农业,也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它对黄河流域的古代农业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充分显示了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2.
铁路提速后河北道路客运行业的思考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第6次大提速的实现,给整个中短途客运市场带来了新的变化。铁路提速冲击最大的是道路客运行业,道路客运市场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如何思考并应对,是摆在面前的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在定罪、量刑和刑罚的执行等方面都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刑法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充足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王星光 《中国农史》2007,26(2):26-32
刘淳(1792—1850)是清朝末年的落魄文人,但他却以一位读书人对国事和民生的高度责任感,写出了切中时弊的《农病》一文。文中以深切的人文情怀对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所遭受的悲惨境遇和农业面临的困境进行了真实的记录。他还提出了解决这些“农病”的具体办法。主张国家应通过调控农产品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达到抚恤和奖励农民的作用。为了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他主张只有具备农民户籍的人,才有入朝做官的资格;只有农家子弟才能参加科举考试;有熟练农作技能的农民可享有“赐爵”的荣誉;提出只有农家子弟才能长期为官、官宦子弟则必须下乡当农民这一官民对调的论点。当然,刘淳的“重农”思想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并且在他所处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是难以行得通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视刘淳“重农”思想的历史价值,不能低估这一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在黄河和淮河之间的广袤区域逐渐形成了稻作物与粟作物的混作原始农业区。该地区地处我国南北地理的生态过渡带,史前时期所具备的生态环境条件使两种作物的共生成为可能。混作区的出现既是人口增多对食物数量和质量要求的需要,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进步的表现,还是南北地域文化交流的产物。原始农业的繁荣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南北交流的趋势,不断吸纳得以更新,由此促进这一区域向更高程度的文明社会迈进,又影响和推动着周围地区农业及社会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7.
三杨庄遗址所反映的汉代农田耕作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杨庄遗址汉代农田遗迹,是了解当时农田具体形态以及耕作技术的重要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的代田法并非一种单纯的土壤耕作技术,其中包含经过中耕等环节、实现甽与亩"岁代处"的中耕技术。汉代赵过所推行的代田法是在此基础上的技术创新。结合三杨庄聚落遗址在汉代的宏观与微观环境,以及汉代冬小麦的种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广泛推广的史实,可知该遗址的农田形态正是为适应其周边环境的一种技术选择,这种技术选择与代田法抗旱保墒原理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传统农业的概念、对象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农业是农史及农业问题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术语之一。本文对传统农业的概念涵义、研究对象及其作用和影响等理论问题加以探讨,指出传统农业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且又系统流传下来、影响至今的一种农业文化。它与古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概念既有密切的关系,更有严格的区别。明确传统农业的概念对改变农史研究脱离实际的观念有着重要意义。传统农业应该把整个农业历史作为自己基础研究的对象;而古已有之、现在仍在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农业文化应是自己专门研究的对象;并且,应该建立传统农业文化体系的新观念。传统农业不仅在现下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在未来农业中,传统农业的精华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太行山地区与粟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行山地区是中国粟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第四纪全新世前后,太行山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粟作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期人类经常的采集活动为粟作农业的诞生准备了技术条件;多种原因造成的食物匮乏为粟作农业的产生提供了契机;野生狗尾草的存在为粟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生物依据。以上条件的具备,使得太行山地区的先民们约在距今一万余年前便开始栽培粟类作物。而粟作农业的诞生,为以后夏、商等王朝在该地区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节能减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养殖业的生态探索就成为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我们经过计算研究提出了半地下养鸡、沼气及蔬菜大棚等融为一体的新型养殖模式。半地下养鸡与传统的地上养鸡模式相比具有环境安静、受外界影响小、恒温性能好、鸡群发病率低、疾病易于防控、节约能源以及土地利用效率高等诸多优点,同时避免了全地下养殖模式采光通风受限等问题,大大提高了蛋鸡的生产效率,增加了经济收益。半地下养鸡与蔬菜大棚一体化系统充分利用了系统资源,形成养殖与种植一体化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