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1篇
农业经济   9篇
经济概况   4篇
  2014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这是指导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方针,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对于安徽这样的农业大省来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既是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也是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和经济富省的必然选择。为了实现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发展、新突破,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系于农村的关键时刻,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定锁定“三农”工怍,标志着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新的认识,体现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和亲民爱民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3.
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市场农业王昭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广大农民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推动农业向市场经济转化,是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所在。安徽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粮食主产省,发展市场农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决定》中提出的发展与改革两大目标,即人民生活达小康和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保障农业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九十年代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总的思路是:用系统工程观点指导农村改革与发展,坚持以小康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走产业化、区域化、一体化、系列化的发展路子。这个思路的核心,就是把农村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与整个国民经济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和分析,根据农村特点和资源的比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兴办龙头企业,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发展规模经营,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贸工农为一体,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连结起来,做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加快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5.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融入经济全球化。这些都使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经受着新的考验和挑战。我们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从思维方式到工作方法来一个很大的转变,尽快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后的变化,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农村工作的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6.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管好用好集体资产作为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农民群众多年辛勤劳动积累的...  相似文献   
7.
8.
9.
安徽省是在全国率先实施“农科技电波入户工程”的省份,实践证明,这项工程是农科教工作的又一创新,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因而深受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欢迎。本文在简要回顾安徽“农科教电波入户工程”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推进这项工程的四个重点环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农户角度出发,利用江苏省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认知和行为,并进一步探讨了农户的特征与其耕地保护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农户虽然认为耕地保护非常重要,但对耕地保护的认知还相对模糊,耕地保护的主体意识较差,这就决定了其耕地保护行为还不是特别积极。与此同时,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及对种地用途的认知也影响着农户的耕地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