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1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大米、小麦、大豆和玉米这4个主要粮食品种,利用近十年国际、国内相关的价格数据,考察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价格的传导机制及传导的非对称性问题.通过协整检验和阈值非对称误差修正模型,发现小麦和大米的国际、国内价格之间不具有联动性,而玉米和大豆之间存在,并且玉米和大豆存在价格传导的非对称性,表现出国际价格向国内价格的单向传导.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稳定国内粮食价格,应继续利用国际市场,合理制定进出口计划,平抑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同时探索建立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提高我国粮食的市场竞争力和定价权.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及未来道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算起,到现在,中国的城市化已有51年历史了,我国的城市化象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样,走过艰难曲折的历程,建国初期,我国市镇人口为5765万人,城市化水平仅为10.6%,到1999年,我国市镇人口已达到38898万人,城市化水平高,已进入城市化发展阶段,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与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相关40多个百分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与韩国的60年代水平是相似的,韩国在1970年,城市化水平仅为41.2%,到1990年则发展到了74.4%,在短短的20年中,增长了33.2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我国的城市化在今后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2年7月2日下午,辽宁省省长薄熙来在省政府会见了由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庄丽君率领的参加"清华大学博士辽宁行"活动的28名成员.  相似文献   
4.
我国乡镇企业集群式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产业集聚原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得到了国际上学界、商界和政界的空前重视。随着美国学者波特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的出版,台湾关于“产业集群”的称谓迅速在大陆传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也一直在积极研究、提倡和推广产业集群策略。  相似文献   
5.
我国FDI技术溢出与人力资本互动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行业样本为实证分析对象,通过构建FDI技术外溢模型,研究FDI和人力资本内在关联关系的存在性及行业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FDI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互动机制,且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在我国不同行业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两者间的互动机制在农业表现为反向关联,在工业和服务业为正向关联,并且工业的互动效果强于服务业。  相似文献   
6.
7.
都市农业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研究背景都市农业直接接受所依托的大都市强大科技、经济和社会力量的辐射,与工商产业、服务业融为一体,发育为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新的市场经济增长点,通过广大农区的双向交流和联系,充分发挥示范、展示、辐射、带动作用,有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  相似文献   
8.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为加快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标是用10年时间,让全省15912个村级组织中都拥有一名以上大中专毕业生.最近,辽宁省人事厅在全省范围内对这项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及分别向有关的乡、村和下派的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对下派大学生的个人情况、工作能力、发挥作用情况和乡、村对这一计划的反映及具体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否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而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如何以及影响的机制至今没有定论。本文通过模型分析表明,中国贸易的自由化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会改善中国的环境水平,但贸易促进经济规模扩大时会造成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和特点,我国劳动力跨地区转移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行政和计划性色彩,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引导”和限制。整个社会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这一城市就业群体的称谓也经历了从“盲流”、“农民工”到“民工”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不自由”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能否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此,本文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