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农业经济   6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制度,即指土地所有制,它包括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制度有: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阶级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领主阶级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以农业为主要部门的社会中,不同的土地制度决定着不同的剥削关系,这二者又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及社会的固有矛盾。我们研究古代  相似文献   
2.
吸取传统经验,走综合治理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一些资料记载,世界各国因病虫草的危害,平均每年损失粮食占总产量的33.8%以上,(其中虫害占12.3%,病害占11.8%,草害占9.7%),棉花的损失占总产量的60%。我国因病虫草危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占总产量的1.0%,棉花损失占总产量的30%①。很显然,我国劳动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在病害、虫害、草害的防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又必须看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我们若不重视研究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不重视保持农业生态平衡,不重视因防治病虫草害所带来的污染危机,我们还会遭到更大的灾难。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农业生产的历史,就会发现我国古代的很多传统农业经验很值得我们鉴取。今天,我们一面加强农业现代化措施,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应用,一面发扬祖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长,就可以把有害物质的污染压低到最低水平,保证我们人类能生活在一个清洁、安全的环境里。  相似文献   
3.
造成封建社会经济波动的原因有战争、灾荒等,土地兼并是爆发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土地兼并使杜会生产萎缩,使封建官府财政收入减少,使地主阶级剥削量加重,使农业劳动力减少,加剧了社会危机。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不可解决的矛盾,它激化了社会矛盾,矛盾积累发展,必然爆发各种类型的经济波动。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与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着互相激化矛盾,又互为缓解矛盾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杂草防除,自有生产以来,一直被重视,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杂草防除的方法也愈趋多样化,并创制了形形式式、因地制宜、因作物制宜的许多除草工具。一、古人对除草的认识原始农业初期,人类对防除杂草的认识很肤浅。处理也很简单,为了开辟农田,进行必要的清理场地,乃有除草垦荒活动。一般采取焚烧的办法。《国语·鲁语上》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烈山氏”可能就因其在种植谷与蔬之前,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朝时期地主田庄经济在江淮地区的开发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地主田庄经济的兴盛与发展,是由于社会动乱,封建政权对土地与人民的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全国生产的能力大大削弱;大批流民与欲寻求保护的自耕农纷纷投靠士家大族,成为依附民,封建国家政治上实行九品中正制,巩固了士族地主政治与经济的特权;国家实行给客制、占田制等使士家大族荫庇人户合法化。这一系列因素都为地主田庄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江淮地区农田水利事业的兴修;开垦了大量荒地;推广水田耕、耙技术,使水田耕作趋于精细;推广嘉种,栽植绿肥,引种麦粟菽,提倡多熟种植;发展多种经营,改变了江南“无积聚而多贫”,“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的落后状态。地主田庄经济是与战乱时期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地主田庄中,强化人身依附关系,用强制手段将劳动力组织于较大的生产集团中,以租佃方式为经营主体,有利于调动依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较强的战斗性、割据性,对维持局部地区的生产起到积极作用。正是由于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才使江淮地区经济有相当进步与发展,为隋唐时期全国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人口因素与耕作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古代人口因素与耕作制的关系有以下规律:人口数量过少,则导致耕作制落后。如原始社会至夏商时代为抛荒制,西周至战国之初为易田休耕制,秦汉时期南方仍为火耕水耨的抛荒制。人口数量、质量提高,耕作制进步。秦汉(北方)至清代前期,江南逐渐被开发并迅速发展,南北方人口数量与质量都相应增长、提高,先后出现连作制、轮作制、间套作、轮作复种、多熟种植等多种耕作制。清代中后期,人口超量增长(超过4亿),耕作制虽较进步,但人口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