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运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跷刘     
严民 《走向世界》2014,(51):114-114
旧时南城墙根一带,住的都是下大力的人家。什么拉地排车的、砸石子儿的、挖黄土的、卖炭的……刘叔是南城墙根我小学同学华子的父亲,住在路北的大杂院里,专门卖城墙根下挖出的黄土。孩子们最爱用那暗红色黏土"掇哇呜",就是把土和成泥,捏成小碗形状,底儿越薄越好,拿在手中狠狠往地下"掇",以发出"哇呜"声响高者为胜。夏季天长,在华子家"哚哇呜",很快就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3.
小辫儿     
严民 《走向世界》2014,(47):114-114
小辫儿是我儿时的伙伴,虽然他的生命很短暂。旧时的西关盛唐巷,街上几乎全是东昌府(聊城)人开的纸作坊。这些小作坊自产自销,每家门前都出摊儿,摊上摆着五颜六色的花纸和各种学习本,还有烧香敬神用的黄裱纸、金银元宝壳子……那年我家对面新开了一家小铺,他家有个六七岁的小男孩,身穿一套紫花条粗布做的对襟衣裤,肤色黝暗。  相似文献   
4.
百岁大厨     
严民 《走向世界》2014,(35):110-110
大厨苏联福生于1904年,卒于2006年,是位102岁的幸福老人。 苏大爷是山东淄川人,十几岁就开始学厨,后与小伙伴相约去上海闯荡。在流落街头卖菜讨饭之际,碰上了一位吃斋念佛的老太太,问清他会做菜,便领回家中帮厨,手把手教会他一手私房菜。  相似文献   
5.
一曲"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使人们记住了长篇小说和电影《铁道游击队》。然而对于作家刘知侠和女主人公"芳林嫂"的传奇故事,却不是尽人皆知了。战士出身的刘知侠,1943年做战地记者时,曾去铁道游击队所在鲁南地区和微山湖深入生活,被授予"名誉队员"称号,由此结识了"芳林嫂"的生活原型——刘桂清。从此,他们便以"姐弟"相称,结下了长达40余年的生死友情。1953年,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出版,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先后被译成英、俄、日、朝等多国文字。特别是改编成电影后,主人公芳林嫂更是以机智动人的形象,给人们留下美好的记忆。而此时的"芳林嫂"刘桂清,已来到济  相似文献   
6.
清代诗人何绍基所书“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对联,概括了济南人的“文化范儿。”  相似文献   
7.
严民 《走向世界》2015,(17):112
或许有些人对祁本隆与孙丽的名字并不熟悉,但是他们整理创作的鼓子秧歌、胶东大秧歌等舞蹈艺术作品,在山东却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8.
严民 《走向世界》2014,(8):110-110
济南依山傍湖,生活在大明湖畔的“湖民”以隗、赵、刘、胡、周姓人家为主,分为船户、田户和腥户。船户在大明湖里撑船,田户在湖里种藕、栽蒲、植苇,腥户则在湖中打鱼捞虾。船户中最有名气的人物当数隗大爷。隗大爷叫隗义藻,撑船的手艺是家传。  相似文献   
9.
西关刘麻子     
严民 《走向世界》2014,(43):114-114
住在济南西关的人,很多人都知道刘麻子。他长得人高马大,圆形脸庞,脸上有些坑坑洼洼的麻子。专卖豆芽、豆腐、鲜粉皮、面筋、油粉等有老济南特色的吃头。刘麻子家住箅子巷,前门在路东,后门下了台阶是小板桥的流水。济南的泉水清冽甘甜,用泉水发泡的豆芽自然鲜嫩、粗壮。  相似文献   
10.
严民 《走向世界》2014,(30):110-110
77岁的刘志钰先生,少时随画家段黎民习画,后为著名山水画家关友声的入室弟子,并亲得李苦禅大师指点,擅长山水花鸟,与蛐蛐、蝈蝈亦有不解之缘。 旧时,济南人把斗蛐蛐叫“咬咬”。刘老爷子从小喜欢蛐蛐,一到夏末秋初的清晨和夜晚,只要听到“瞿瞿”声响,便会带上蛐蛐罩和纸包儿尾随而去。逮着不能“咬”的油葫芦、尖嘴、棺材头,一般留下只是听响声。若是捕到身挺、背宽、头大、牙利的“菊花头”、“大紫牙”、“梅花翅”、“金虱子”、“狮子头”,拿回家就要从蛐蛐包过进蛐蛐罐里,喂毛豆、饭粒养起来,留着去咬咬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