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4篇
计划管理   6篇
经济学   27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12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20世纪末期以来日益凸现的经济信息化态势为背景,扼要探讨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新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或为传统理论的新发展提供的现实需求。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边际收益递减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要素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企业理论、金融理论、产业分类理论、会计理论、城市化理论。  相似文献   
2.
人口的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两大方面多个具体因素的影响,而正是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状况的变化与差异成为了地区间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与市民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把农民工群体划分为第一代农民工与第二代农民工。由于两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和接受教育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在社会认同感、生活期望值及未来期望方面有显著的不同,从而使得第二代农民工成为急需市民化且易于市民化的群体。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化发展: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尝试性地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野 ,简要阐述了城市化的背景、涵义、发展机制及模式 ,分析了中国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城市化与市场导向改革时期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制度安排 ,就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所需要的制度创新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1.背景与角色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中体现为随着经济战略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移,经济布局由50—70年代中部厚实,周边薄弱的“铁饼型”经济向周边活跃而厚实,中部凝滞而薄弱的“面窝型”经济转变。从更长远的发展战略上看,80年代推行的沿海倾斜导向政策只是中国经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第一步骤,或者说它只是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突破口。进入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有两大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6.
7.
从外国的城市化看中国的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外国的城市化看中国的城市化简新华刘传江城市化现在成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达国家以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曾经产生了许多经济、社会问题,后来则发生了“逆城市化”的倾向,现在有些发达国家又出现了“返回城市”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相似文献   
8.
中国多年来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自身发展的结构性调整和外部减排压力要求我们理清其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文章首先对2000—2012年中国各省区的碳生产率水平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对碳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各省区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进一步的空间面板Durbin模型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碳生产率的影响表现出“污染天堂”和“污染光环”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即外商直接投资显著提升了区域内碳生产率,却对邻近地区碳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负向效应。地区层面的研究结果也各有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对总体碳生产率的提升效应主要来自西部地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的时代,发展绿色农业是人类进入绿色生态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数量与保障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态与模式。绿色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采用高新绿色农业技术,形成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其目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确保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由于户籍制度以及粘贴在户籍制度上的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农民工的地域迁徙及其农民身份的彻底变更并没有实现,致使普遍出现了"人-居"分离、"职业身份—户籍身份"错位的格局。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终出路在于实现绝大多数农民工市民化。目前,虽然"农民→农民工"已经成功穿越了"显性户籍墙",而"农民工→市民"需穿越的韧性更强的"隐性户籍墙",后者构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农民工实现向市民转变,必须具有市民化意愿和市民化能力,然而双重户籍墙增大了市民化成本,弱化了市民化预期,阻碍了市民化进程。因此,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隐形户籍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