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2篇
经济概况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周见 《企业导报》2003,(9):26-27
冯仑,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他1991年创建万通,其领衔的万通地产2001-2002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名企”称号,他本人连续两届获得“中国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殊荣。  相似文献   
2.
周见 《中国金融》2005,(8):61-62
对于日本经济来说,20世纪90年代确实有令人不堪回首之感,反复不断的景气衰退使日本经济经历了战后从未有过的巨大挫折,整整十年停滞不前。近几年,日本的经济形势有所改观。前不久日本政府发表的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增长率为2.6%,已连续三年保持正增长,景气恢复持续时间之长为多年所仅见。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不断有新的举措出台,并在政策取向上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周见 《中国金融》2005,(18):56-57
经过长达十年之久的徘徊和摸索,日本经济终于摆脱了漫长的的萧条与衰退,从2002年开始迎来了久违的增长局面。经济形势的显著好转标志着日本产业结构的调进整已见成效,同时也是企业部门经营状况普遍大有改善的必然结果。据统计、日本制造业的经营收益从2002年开始由减少变为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在不断的改革和调整中,企业经营体制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资本积累的先天不足是近代中日两国工业化面临的共同难题,因此能否成功地引进和普及西方股份公司企业制度可以说是决定两国工业化进程和最终结局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中日两国政府在引进和普及股份公司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对所采取的方针、步骤、措施显现出差异。因此,可以说明近代中日两国工业化不同历史结局的主观性原因。  相似文献   
5.
经过长达十年之久的徘徊和摸索,日本经济终于摆脱了连绵不断的萧条与衰退,从2002年开始迎来了一个新的局面。经济形势的显著好转标志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已见成效,同时也是企业部门经营状况普遍大有改善的必然结果。据统计,日本制造业的经常收益从2002年开始由减少变为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在不断的改革和调整中,企业经营体制发生了明显变化。以下仅就此做一简要概括和介绍。  相似文献   
6.
明治时期日本工业化的组织体制与指导者型企业家周见一个国家工业化的进展速度及其最终能否取得成功,在主观方面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政府与企业家。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先天不足,明治维新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变革方式。这使得当时的日本政府有可能充分利用国...  相似文献   
7.
周见 《经济管理》1999,(4):57-57
目前,日本经济正在经历着一场空前严重的衰退。商品零售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昔日顾客盈门的大型综合超级商场如今变得萧条冷落。地方性中小超级商场和方便商店则显得颇有生机。那些大型综合超级商场的经营者们不得不重新进行思考。他们纷纷开始调整经营战略,试图从改革中找到一条摆脱困境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日本邮政民营化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月23日,日本邮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这意味着日本邮政民营化的具体准备工作正式启动了。日本政府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以放松政府规制、释放民间活力为主导思想的经济结构改革,而邮政民营化改革则被视为“改革的核心”。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曾掀起过一次规模巨大的国营企业民营化浪潮,国营铁道等三家巨型国营企业通过改革变成民营股份制企业,并获得很大成功。可令人遗憾的是,在而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日本政府的政策趋于保守,在民营化方面再无新的作为。近几年来,情况有了新的变化,国营事业民营化的浪潮在日本开始重新兴起。特别是前不久,历经曲折的政治斗争,日本国会通过了邮政事业民营化法案,使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日本经济在小渊内阁大型景气对策的刺激下,1999年出现了走出衰退的迹象,可是难题依旧成堆。因此,在2000年里,日本经济要实现景气自律恢复的目标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但由于公共投资以及政府消费支出仍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因而经济重新急剧恶化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0.
周见 《现代日本经济》2005,2(4):41-44,50
自上而下地发动工业化是中日两国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性特征。但是,为何买办型企业家在近代日本没有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通过比较分析后认为:在日本,鸦片贸易的禁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早期确立与其行为主体的大力培育,使买办商人和买办型企业家发展的空间和必要性受到很大限制,并且这是日本摆脱殖民化危机、近代化得以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