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经济学   4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3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在建立内陆河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石羊河流域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分析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交互耦合的主要因素,并揭示了耦合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内部要素间的交互耦合是复杂的。其中,城镇人口增长较快、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胁迫水资源环境的主要因素,而总用水规模偏大、水资源管理落后以及水资源匮乏的本底条件是制约流域城镇化的主要原因。②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度的时序变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其变化曲线呈现出两个连续U型。第一个U型表明2001—2007年期间水资源环境对城镇化的约束力总体上是先变小、后变大的趋势。第二个U型在验证2007年《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出台后流域生态恶化趋势有所缓和的同时,警示继续加强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以实现耦合协调的必要性。③各县(区)耦合度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空间差异,这与各县(区)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以及区域自然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粮食产量变化的驱动分析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甘肃省1949-2011年的农业生产相关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和5年趋势滑动等方法对甘肃粮食产量变化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子;结合甘肃63年粮食总产量的历史数据,建立GM(1,1)模型,对甘肃省未来10年(2012-2021年)的粮食产量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①1949-2011年,甘肃省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增长;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及单产的曲线的动态变化基本吻合;在建国以来63年的时间尺度上,粮食产量变化主要存在38年、23年、15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其中38年左右和2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较强烈.②影响粮食生产的4个主要成分分别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灾害因子、生态保护及恢复和粮食生产成本.③粮食生产在2012-2021年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良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了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之后,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并借鉴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及其毗邻区经济差异空间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1990-2010年甘肃省及其毗邻(县域)区域经济差异——俱乐部收敛(趋同)进行实证研究,最后通过空间变异函数和核密度估计法探讨其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上甘肃省及其毗邻区县域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特征,空间上具有俱乐部趋同现象;②通过运用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得出,在整个研究阶段上,甘肃省及其毗邻区经济增长表现出以2000年为分界点的两个阶段,通过对这两个子区间的研究发现其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③采用CSDA方法对甘肃省及其毗邻区1990-2010年趋同速度进行测算,总体上甘肃省及其毗邻区的趋同速度处于缓慢下降的趋势,通过对研究区分组进行β-趋同模型的估计发现,模型的拟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此外在整个研究分组中除成都经济区以外其他经济区的俱乐部趋同速度都在下降;④甘肃省及其毗邻区经济空间格局连续性和自组织性逐步增强,其空间经济差异在宏观上不断增大,微观尺度上越来越不明显;⑤甘肃省及其毗邻区的核密度显示,次一级的核中心增长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呈现出先北后东、逐步向南面和西面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风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的学风建设应从加强领导、加强师德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抓好教育管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加强素质教育、做好服务工作等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6.
主体功能区研究进展与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国家"十二五"期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基本概念、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实施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对当前国内主体功能区划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及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7.
安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构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TOPSIS方法以及LISA方法分别对安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进行测度、居民生活质量差异进行综合评价以及分析居民生活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居民生活质量的相对贴近度最高(0.5)的城市有合肥(0.7767)、马鞍山(0.6563)、芜湖(0.6139)、铜陵(0.6054)和黄山(0.5197),相对贴近度最低(0.3)的城市有亳州(0.2809)、宣城(0.2606)、池州(0.2576)和阜阳(0.1897);②目前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首要影响因素的是社会方面,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最后是生态环境方面;③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和明显的空间相关特征,其空间关联模式呈现出低—低(LL)型、低—高(LH)型、高—低(HL)型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善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评价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并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对制定差异化的乡村发展定位及实现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方法 文章构建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大维度系统评价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并基于全局Moran''s I 指数分析其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 (1)建模评价发现,2018年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皖中、皖南地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其中,乡村生产发展水平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合肥、马鞍山、滁州,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淮北、阜阳、亳州、六安、安庆;乡村生活保障水平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合芜马”皖江经济带,低值区主要集中在阜阳、六安;乡村生态环境水平的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黄山、宣城及“合芜马”,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六安、阜阳、宿州。(2)空间格局分析发现,乡村人均环境水平的全局Moran''s I为0.462 5。其中,合肥、马鞍山、芜湖为高水平聚类区(HH),阜阳、亳州、淮北、宿州为低水平聚类区(LL)。结论 (1)2018年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存在较大空间分异,呈现“中部与南部偏高、北部偏低”的特征;(2)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呈正的空间自相关,其中生态环境水平与生活保障水平互为关联,两者空间分布特征也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