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经济概况   1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驻重庆的外国记者上百名,分别来自合众社、塔斯社、路透社、美联社、德新社、哈瓦斯社、海通社、北美联合通讯社、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等著名国际新闻通讯机构。为防轰炸,外国记者公寓设在南岸南山,按照他们的生活习惯,每日午后用车接到城内两路口原巴县中学校园内。那里是国民党中宣部国际宣传处驻地,操场上建了一排棚屋式简易房,供中外记者使用。国民党中宣部发言人在此发布信息,外国记者在此速记并转发世界各地。外国记者以美国记者最多,人数达40余名,包括有名的斯特朗、史沫特莱、爱泼斯坦等。本文谨简介其中几位在重庆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飞虎队”(Flying Tigers)全称“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成立于1942年,创始人是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抗战时期,“飞虎队”担负起了中国战场的国际交通大动脉滇缅公路北、南两端枢纽的空中防务,开辟了著名的“驼峰航线”。至抗战结束,“飞虎队”共向中国战场运送了80万吨急需物资、33477人次,击落日敌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数以万计的敌商船、军舰、内河船只等,击毙日军官兵66700名。“飞虎队”在华作战期间,1500余人在战斗中牺牲或失踪。  相似文献   
3.
何谓国际化都市?首先必须有外国侨民入住. 这个条件,本埠300年多前便初具规模.早在清朝中叶,重庆已经出现外国侨民定居山城的身影. 神父牧师最先寓居 外国侨民在重庆,天主教首开先河.1702年,罗马教廷传信部派遣神父毕天祥、穆天池到重庆传教,在鸡街口购买地产,建成华光楼圣堂.据民国《巴县志》记载:“天主教至四川省以法国人梁宏仁、毕天祥等为最早,相传在清康熙间初于定远坊杨家十字建天主堂,至咸丰十年重建.”  相似文献   
4.
杨耀健 《今日重庆》2005,(5):106-109
中国文学巨匠巴金去了。巨星陨落,一个时代因他的离开而离开,带走最后一丝与上世纪的血脉联系,顺着《激流三部曲》的余音飘向虚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唯有真诚的文学、真诚的灵魂和一颗中国文学的良心。大师已逝,但“他还在,灯亮着”。[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6.
回望迁都     
今年是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从未被遗忘的历史,再一次被记忆强化. 这段历史中,注定无法忽略一座叫“重庆”的城市. 重庆从当时的一座内陆城市,一跃而成为中国战时首都,成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党各派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活动舞台. 这个曾经的古老军事要塞,也因迁都而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外交中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区指挥中枢.  相似文献   
7.
8.
重庆大轰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余年前发生在重庆的、长达五年之久的日本帝国主义狂轰滥炸重庆的事件——即重庆大轰炸而来的重庆人民反轰炸、反空袭的斗争,是重庆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项,重庆城市和重庆人民遭到了其前所未有的惨痛损失和巨大牺牲;说她壮,是因为重庆人民在长达五年多的时间里,并未被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轰炸所吓倒,更未因日机疯狂的轰炸而屈服:他们一方面发扬中华民族固有的智慧和勤劳,以最原始的工具和手段对付着日本侵略者最现代化的战争侵略武器,另一方面又冒着生命危险,坚持生产,支撑抗战,从而谱写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手斗争、热爱和平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9.
回望迁都     
今年是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从未被遗忘的历史,再一次被记忆强化。这段历史中,注定无法忽略一座叫"重庆"的城市。重庆从当时的一座内陆城市,一跃而成为中国战时首都,成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党各派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活动舞台。这个曾经的古老军事要塞,也因迁都而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外交中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区指挥中枢。  相似文献   
10.
杨耀健 《今日重庆》2009,(2):116-117
重庆第一家自来水厂,重庆第一家水泥厂重庆第一家钢铁厂……它们的创立都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重庆南岸人胡子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