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近年来,我国城市群发展迅速,但竞合水平较低。从总体来看,我国城市群竞合主要存在竞合意识缺乏、竞争多于合作、形式大于实效、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要提升我国城市群的竞合水平,必须加强竞合制度的建设,改善软环境及参与国际竞合,使竞争与合作相互促进,推动城市群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公民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在世界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背景下,为了应对西方国家出现的财政赤字、经济滞涨、政府对民众的需要缺乏回应力等一系列问题,协调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治理理论应运而生。“中国制造业名城”——广东东莞市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市直辖的某些镇区之间存在各自为政、镇区间产业发展不协调、跨镇区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和公共事务治理失灵等困境。依据治理理论,东莞要突破这些困境,各镇区需要采取跨镇区合作的理念,完善各镇区之间多主体合作的组织网络,建立跨镇区间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互动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的空间战略思考——以村镇空间布局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关系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的未来走向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考察"三农"问题的空间原因出发,提出新农村建设要以村镇空间布局为主线,进行村庄整治和乡村群落结构优化.分析当前村镇空间布局和规划的有利条件,并对新农村建设的村镇空间布局战略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农村公共产品自愿供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具有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和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双重作用.在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自愿供给是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重要途径.自愿供给是一种自愿行为,制定合理政策刺激自愿供给主体的供给行为是增加自愿供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柳士双 《特区经济》2007,221(6):293-294
声誉是行为主体的一项总体性无形资产,地方声誉是由政府声誉、企业声誉和个人声誉组成的声誉集合。地方声誉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但其组成主体的多元化、具体内容的模糊性和信息的行政垄断性使得对其建设和维护存在很多困难。政府管制有其适用范围约束,因此对地方声誉建设要实行有限管制,政府管制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负债过高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严重问题。地方政府负债是地方发展的客观需要,有积极作用,但由于法律规范缺失,导致其负面效应被放大,带来了较高的潜在风险。我国必须借鉴外国经验,把地方政府负债行为纳入合法合理的框架内进行,以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7.
略论我国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实现农业发展目标,中央要求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动摇。然而从实际来看,我国财税对农业的支持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本通过对国际上运用财税政策支持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分析,阐述了我国支持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8.
新能源是解决目前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发展新能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未来"低碳经济"时代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中国的新能源发展面临缺乏规划、技术创新不足、应用障碍多、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为此应出台国家新能源规划,进一步加强引导、加大技术创新投资力度、提高实用性,注重合理均衡发展,从而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自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提出以来,区域创新体系战略已经成为世界普遍认同的重要区域发展工具,在各国贯彻实施。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在实践推动下日益扩展和完善,并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该文通过对近5年来的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概括,总结了其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30年"代加工"模式的高速增长是东莞农村工业化的特殊方式。在低成本优势丧失、全球经济下滑和产业竞争模式改变的背景下,东莞产业面临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资金实力不足,集聚水平不高,人才资源贫乏等困境。在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下,东莞经济不得不直面产业转型的客观要求。纵观世界各国的产业转型经验,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而财税政策是支持产业转型的常用工具。东莞也应采取财税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利用税收手段引导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集聚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