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5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2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论社会交换关系中的企业收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从社会交换的视角考察企业性质的基本问题。本文分析表明,企业作为经济人和企业成员作为社会人的不同行为范式决定了企业能够占有企业成员的社会交换收益并转换为经济利益,转换收益和交易费用是解释企业产生和存在的主要原因,并构成企业收益的主体。由于对“人”要素的市场交易的替代存在成本,因此,企业规模在边际内化收益和边际外部收益之和与边际协同成本相等时达到均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理论与实务界对其风险问题的关注。本文选择宏观视角分析影响小额贷款公司长远发展的风险因素,研究表明,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时的冲击、分权体制下监管的滞后、服务目标的漂移、经济长短周期的交叉影响已成为影响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重要的风险因素,需引起有关各界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近期出现的民企金融控股热潮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这股金融控股热潮中,民营企业通过控制地方金融机构形成“类金融控股公司”是较为典型的操作手法。这种操作方式是否存在风险?民营经济控制地方金融机构时机是否恰当?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金融控股公司的实质是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合理性基础。金融控股公司协同机制能否发挥效力主要取决于整体性、目标一致性和混和治理三原则,以此三原则为衡量标准,"母公司上市,子公司不上市,母公司全资或高比例持股子公司"是与金融控股公司的实质要求较为匹配的上市模式。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美货币政策博弈模型对两国货币政策非合作博彝和合作博弈的收益进行的比较,以及就美国次贷危机时两国货币政策博弈均衡进行的分析,我们发现:中美货币政策进行协调的合作博弈均衡优于非合作博弈均衡.协调收益长期存在;中美货币政策非合作博弈在特定条件下存在向合作均衡改进的趋势,但这种状态是偶然的和不稳定的;次贷危机冲击使得中美货币非合作博弈的前景堪忧,中美货币政策协调不仅必要,而且现实紧迫.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互换式”特征与货币政策过度冲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鹏军  冯科 《上海金融》2012,(9):3-9,84,116
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对我国货币政策冲销机制和冲销效果产生未曾有过的影响与冲击。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提出货币政策冲销可能存在过度冲销的命题,进而推导包含人民币国际化因素的货币政策冲销模型,最后以实证检验估计"过度冲销"的规模。本文研究发现:"货币互换式"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导致外汇占款结构性的虚增,外汇冲销存在"过度冲销",数理模型推导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论,实证检验和近似估计表明"过度冲销"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下是造成其融资难问题的重要原因。信用担保机构对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水平,解决其融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信用担保机构信用提升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的限制,作用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分析了制约信用担保机构信用提升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东亚国家和地区国际商品贸易定价货币的选择进行了考察,分析了东亚汇率传递的特征及美元贬值对东亚经济的影响与冲击,并提出中国的对策。研究发现:美元定价已成为外部冲击向东亚经济传导的重要渠道;美元定价导致美国和东亚之间只存在单向的汇率传递,从而削弱约束美元贬值的内在机制;在美元定价条件下,东亚国家在面对美元贬值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时乐观其成,但是在面对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滞胀"冲击时却没有有效的隔离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放松M-F模型的前提条件,分析了浮动汇率制度下大国经济的最佳政策组合,得出了低估本币汇率水平时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明显,高估本币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明显的结论.作者认为,中国正在向大国经济转型,在资本流动受到管制,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低估的汇率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搭配更加适合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外资潜入",是指海外资本为获得高额收益,逃避资本管制和政策限制,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中国大陆进行投机的资本流动。本文在对"热钱"的内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提出"外资潜入"的概念,分析外资潜入的目的和渠道,并对1994~2007年外资潜入的规模进行测度,进而实证检验外资潜入对中国股市的冲击。研究发现:外资潜入规模较大、流动速度加快、反转性强;外资潜入与国内股票价格正相关,即外资潜入会推动国内股价上涨;当外资潜入出现反转时,则会引起国内股价下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