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5篇
综合类   2篇
经济概况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树斌  夏少刚 《新疆财经》2003,(3):26-27,58
本文研究了实际利率、自然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关系,揭示了传统利率关系式所蕴含的矛盾性,并指出利率调控的必要性及其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2.
自 1996年以来 ,我国经济进入持续的通货紧缩阶段。至于这场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 :它是由货币管理部门紧缩货币引起 ?还是经济本身出现问题而产生的结果 ?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对此问题 ,我们认为我国当前的通货紧缩既是“经济问题” ,也是“货币问题” ,换句话说是一个广义的经济问题 ,它是国家宏观调控方式转变和经济转轨共同交织的结果。要探讨当前通货紧缩现象产生的实质 ,首先需要弄清楚它的内在含义。目前 ,学术界对通货紧缩的定义有三种理解 :①认为通货紧缩就是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②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规模报酬的数学表述方法,给出了反映规模报酬的多种数学表达式,并揭示了规模报酬和技术进步内涵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同时我们还通过实例展现了本文所讨论问题在实践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放松了行为者同一性的假定,分析了单一行为者宏观经济模型与多行为者宏观经济模型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资源配置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在实践中,已经广为运用.但是在理论上,人们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大多从需求角度出发,仅仅对其作用机制给予了不同侧面的阐述.例如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借助于利率等经济杠杆,影响消费、投资,间接作用于国民经济的,其发挥作用的传导机制为:M→r→I(或C)→Y.而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则认为货币供应量对产出和物价有直接的影响.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变动主要影响产量;长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则只影响物价.凯恩斯学派重视利率的间接作用,货币学派重视货币供应量的直接影响.对此,笔者认为虽然各种货币政策表面作用形式各异,但从本质上它们都是通过对一系列国民经济内在运行机制的影响而深刻作用于国民经济的,为探求货币政策这一内在作用机理,本文拟通过把货币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这一共性特征出发,对货币政策作用机制作一新的理论阐述,籍此来寻求对货币政策一种较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放松了行为者同一性的假定,分析了单一行为者宏观经济模型与多行为者宏观经济模型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树斌 《经济师》2009,(11):38-40
文章系统地介绍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现代投资银行作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媒介和组织者,经营着资本市场的所有业务,包括证券的承销和经纪、项目融资、公司理财、资金管理、资产证券化、金融工具创新等一系列业务,在社会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在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合并、收购乃至集团化经营等方面,投资银行都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投资银行在我国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和现代投资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探讨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对推动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投资银行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竞争走向垄断的一种动态理论描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一个理论数学模型分析了市场从竞争走向垄断的动态过程,揭示出企业在各种规模报酬状态下的市场竞争中扩大规模的内在机制和所需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0.
申树斌 《价值工程》2011,30(36):96-97
非预期的预防性储蓄通过资产替代产生稳态名义货币增长率(或稳态通货膨胀率)对稳态人均资本(或稳态人均产出)的非线性门槛效应。门槛的临界值是非预期预防性储蓄与实际货币增加量比率的递减函数。非线性机制取决于非预期预防性储蓄与实际货币增加量比率和人均实际货币余额-人均资本比率与通货膨胀率、人均资本边际产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