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计划管理   19篇
经济学   5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7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005中国就业形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今年全国就业再就业的工作目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00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简称“95146”)。这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3.
积极的就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7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510万人,其中帮助“4050”人员再就业130万人,分别达到全年目标任务的108%、102%和130%;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与上年底持平。“95146”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至此,中央确定的就业再就  相似文献   
4.
2004年,针对经济生活中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发展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有效地避晚了一次经济上的大起大落,保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宏观经济调控给我国的劳动就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2005年宏观调控和就业趋势又将如何?本期特约请几位经济社会研究领域资深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5.
莫荣 《中国就业》2012,(10):6-8
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5周年积极就业政策10周年主题报告会,集中体现了积极就业政策、就业优先战略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与会专家、代表们的发言亮点纷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从当前就业形势判断、为什么要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如何贯彻落实就业优先发展战略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1998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荣 《中国改革》1998,(6):15-16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莫荣  廖骏 《中国就业》2011,(1):9-11
2010年,富士康、广东本田零部件厂等发生的极端事件引发了企业“加薪潮”,加上全国20多个省(区、市)相继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由此形成的劳动力价格上涨的种种讨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果我国劳动力价格上升,其对就业有什么影响,如何把握工资上涨的力度,政府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应对,是急需回答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和国际比较的方法,力图回答劳动力价格上升对就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失业保险的功能定位问题,目前的争论主要是要不要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功能,还是仅降低缴费率而保失业保险金的发放。笔者认为,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功能不仅在理论上可行,也是国际发展趋势。我国《就业促进法》有专门预防失业的法律要求,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失业保险已经发挥了稳定就业和预防失业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把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写入《社会保险法》。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乡就业 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城乡就业是对传统二元就业制度的变革,是新时期就业工作重点转变的重要内容。统筹城乡就业,要抓好城市就业、农村就业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三方面的工作,三者不可偏废。从城乡就业结构发展演变的规律看,统筹工作的重点和关键还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