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6篇
经济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2篇
信息产业经济   70篇
邮电经济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砚     
鲁砚近日在湖北襄阳米公祠,闻“米芾得御砚”一段趣事:宋徽宗赵佶命米芾用御案砚台书写一大屏风。书毕,米芾捧砚向徽宗请求:“陛下,此砚经臣涂染,你不能用了,赐给我吧!”徽宗听后哈哈大笑,就把这方宝砚赐给米芾了。米芾狂喜中竟把宝砚揣入怀中,任墨汗浸满朝服,徽宗感慨道:“米芾颠名果真名不虚传。”回京后恰好友人赠我一砚。此砚既非贵州织金砚,更非歙砚、端砚、澄泥砚,而是一方山东的红丝砚,令我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2.
稻香湖畔     
冯新生 《中关村》2016,(4):114-115
我在思索稻香湖畔客流如潮的成因时,脑际掠过纳兰性德的佳句:"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初识北京稻香湖,是在1981年金秋时节。那时,我年方弱冠,是北京海淀区文化馆诗歌创作组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豆腐块儿"的文学青年。记得一个花好月圆的秋夜,我捧着由著名杂文家廖沫沙先生题字、由数十位北京知名作家撰写的《北京风物散记》静读。其中  相似文献   
3.
冯新生 《中关村》2014,(2):114-115
在江南古城,秋末与冬初交接的过程很是煽情:飘零落下的秋叶,纷落江流边的老巷里,古桥静谧而舒展。时有丝雨迷离,结伴而行的南国女子,在碎花绸布伞下语音轻轻,背影迷人。她们偶尔停在巷口,侧耳听几句带有苍凉声调的评弹,仰头看一眼无力飘摇的茶幌,继而转头对视、  相似文献   
4.
春入白蛇谷     
冯新生 《中关村》2010,(4):102-103
春日夜,留宿天津蓟县县城,第二天清早,朋友劝我游览离县城28里的白蛇谷。朋友说.当地老人提及这道山谷,都能讲述一段白蛇、青蛇在那里修炼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临海夜观潮     
冯新生 《中关村》2014,(10):120-121
在狂潮遇到阻遏时,在后浪的推动下以摧枯拉朽的气势下勇往直前,多像励志图强、义无反顾的壮士!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既把天然生成奇异图案的"球石"一一推出,也把漂浮不定、华而不实、没有灵魂的贝壳纷纷遗弃。待海潮退却时,这虚实反差鲜明之物,会让多少捡拾者浮想联翩?由此看来,它岂不又是一位发人深省的哲人?  相似文献   
6.
古树含情     
冯新生 《中关村》2014,(9):116-117
遥想当年,在北京宣武门以南的一小片街巷中的古槐深处、紫藤架下、海棠花前,文人骚客品饮茶酒、低吟浅唱,语惊四座,何等风流儒雅!我辈今日游走于斯,真的不该忘记从那些四合院里走出,诗文惊四座,如今渐行渐远的身影。——行者悟语春夜丝丝雨,该是万木伸张,百花入梦之时。当年,东坡大学士在这个时段亢奋不已,吟诵出情切切、意绵绵的语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银烛照红妆。"春晓温润风,该是柳笛声远、泥土静静泛着清香之时,那时,与苏轼同时代的文人宋祁也曾对此诗兴洋溢,写下:  相似文献   
7.
宏村春水     
冯新生 《中关村》2012,(5):122-122
那年,记得我从“由清梦托起的齐云山”走下后,正在为选择到何方独游而茫然四顾时,尾随着水牛春耕的一位农夫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一手执鞭、一手遥指远山苍茫之处:“去宏村看看吧!那村那景,像一幅画哩。”  相似文献   
8.
徐舍制板场CRTSⅡ型轨道板温控与防裂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开始大规模修建无碴轨道,CRTS Ⅱ型轨道板的温度裂缝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及重视.由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徐舍制板场通过有效控制,根据不同施工季节对原材料及混凝土拌合到施工养护采取不同的温控措施,对整个混凝土施工中各环节的温度严格规范控制,防止了轨道板混凝土温度裂缝,被评选为上海路局及宁杭公司的样板工程.  相似文献   
9.
品思清东陵     
冯新生 《中关村》2012,(1):118-119
我在想,习惯在古迹前感知沧桑的人,会在历史回声中驻足思远。因为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古人的功过与得失,遗迹的缺失与完整,后人的悬疑与考证……都会在漫漫旅途中隐现。只有通过缕缕哲思的过滤,通过落花人独立的回望,才能思古悟今,让履痕化为精神世界里的一抹丹霞。——行者悟语  相似文献   
10.
冯新生 《中关村》2012,(3):118-119
在李坑漫步,就像缓缓进入一幅名画,我想只有细品、思远,才能感到余味多多、不虚此行。 江西婺源,曾为安徽歙州的一部分,后归徽州管辖。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又被历史老人转移到江西。如此也好,赣东北的奇峰险谷与江流茶田融入徽墨歙砚之儒雅风,促发代代风流才俊迭出于斯。这些人既有江西人爽直果敢的性情,也有安徽人工于心计的特点。而今,这位“徽州早年失离的游子”尽管“少小离家”,却仍是乡音未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