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4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国内体验经济和体验旅游实践了十几年,虽已初见成效,但体验类产品和服务不够精细和深入,远远没有形成体系。如今,游客的感性情怀和精神满足日益成为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所以应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定义游客,转换游客身份,寻求游客参与景区管理的新模式。本文结合大槐树景区CEM简报中2018-2019游客NPS得分值结果和标准化建设目标,提出"游客身份反转"战略,以构建大槐树景区游客身份反转机制为突破,完善大槐树景区大数据平台,强化游客品牌体验,促进标准化建设,优化提升景区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城镇群旅游是一种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是城市旅游的最优业态,是城市化进程和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转型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城镇群旅游比城市旅游更经济、更和谐、更开放、更成熟、更符合转型时期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可以实现产业要素与旅游功能的合理集聚与融合。以上党城镇群为例,在尊重自然组成单元和城镇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在转型发展中构建"1+6"城镇群旅游发展模式,实现公平享用公共资源、促进城镇一体化建设、合理布局旅游要素、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目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左权旅游文化类型分析入手 ,对左权旅游文化主题开发进行定性研究 ,进一步挖掘地方旅游与文化、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旨在以左权旅游文化主题开发策划为例揭示旅游文化开发对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乃至地方经济整体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乡村旅游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政策扶持,民宿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发展,但大多数民宿“重物质层面”而“轻精神层面”的营造。民宿所在空间大多文化历史丰富、有故事积淀且人口聚集,充满了人文精神,尤其是民宿所在的地理位置就凸显“空间精神”的太行民宿,如果忽视空间精神的营造,就会影响民宿的特色和质量,更会对乡村地区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基于空间精神利用扎根理论和MAXQDA构建太行民宿空间精神营造指标体系和模型,以太行民宿为实例阐述如何营造具有空间精神的民宿,为发展高质量民宿、构建及优化区域性文旅品牌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对贵州省3A级及以上高等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按照景区主要属性将其划分为红、绿、古色旅游景区,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贵州省高等级红色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为随机型,绿、古色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为集聚型,其中古色旅游景区集聚程度最大;(2)贵州省各类型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密度总体呈现“西北多东南少”的分布特征,红色旅游景区呈“一核两点”的分布特征,绿色旅游景区呈“两核多点”的分布特征,古色旅游景区主要围绕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分布;(3)贵州省各类型高等级旅游景区之间均存在较弱的空间自相关,热点区主要位于黔西北地区,黔西南、黔南、黔东南位于冷点区。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红、绿、古色专项旅游发展的角度提出贵州省各类型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左权旅游文化类型分析入手,对左权旅游文化主题开发进行定性研究,进一步挖掘地方旅游与文化、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旨在以左权旅游文化主题开发策划为例揭示旅游文化开发对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及至地方经济整体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省172处康养旅游地为样本数据,借助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等空间分析工具和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等数理模型探究康养旅游地的空间集散特征、均衡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山西省康养旅游地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L”形空间架构;不同类型康养旅游地的数量特征、空间结构及作用因素具有显著差异性;资源禀赋奠定了康养旅游地“南密北疏”的基本格局,交通条件则起导向作用。为此提出优化建议:依托核心圈轴辐射其他区域,构建全域康养新格局;各地市发挥特色优势,实现区域康养差异化、品牌化;加强地域资源优化整合,实现康养旅游地创新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