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3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1篇
经济概况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营销渠道理论的演进与渠道学习范式的提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现有渠道理论二阶段三范式(效率范式、权力范式和关系范式)的基础上,引入知识流等新的渠道流概念,并结合渠道演进的4C框架,认为渠道成员间的关系正转变为基于知识的关系,进而提出了一个新的渠道理论范式——渠道学习范式。渠道学习范式的提出不仅能够拓展渠道理论研究的视野,而且对实践中企业管理渠道成员间关系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现有渠道理论"二阶段三范式"(效率范式、权力范式和关系范式)的基础上,引入"知识流"等新的渠道流概念,并结合渠道演进的4C框架,认为渠道成员间的"关系"正转变为"基于知识的关系",进而提出了一个新的渠道理论范式——渠道学习范式。渠道学习范式的提出不仅能够拓展渠道理论研究的视野,而且对实践中企业管理渠道成员间关系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及关于中部地区"三个基地和一个枢纽"的定位要求,结合中部六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中部六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十一五"期间的科技任务进行了科学的规划。  相似文献   
4.
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反映在实践中。除了这只“无形之手”.还有“企业内部调控”、“市场结构和行业间的调控”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这三只“有形之手”对产业链的形成进行调控。“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握手”过程就是现实中对产业链进行“四维调控”的过程和产业链的形成过程。即产业链形成的外模式。产业链外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四种:市场交易式、纵向一体化、准市场式和混合式产业链。四维对接、四维调控以及四种具体模式就构成了说明产业链形成机制的“4+4+4”模型。  相似文献   
5.
SECI知识转化模型中的“薛定谔猫悖论”及其理论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中郁次郎(Nonaka)等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中,同一种知识在转化前是隐性的,在转化后又突然变成显性的,从而产生了类似物理学中"薛定谔猫"般的悖论。这种悖论其实反映了,既有的隐性知识界定的静态维度与知识转化动态过程之间的矛盾。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从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角度来区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认为知识转化过程其实是一个知识"量子跃迁"的动态过程,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连续函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态的隐性知识不能和静态的显性知识直接对接,而是要按照隐性知识转化的三个阶段,逐步降低自身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通过"双重剥离"和"双重近似",以最终达到知识转化的目的和效果。相应地,SECI模型除了外在的知识"螺旋"创造过程以外,还有一个"内螺旋"的创造过程。遵照这个"双螺旋"的原理和过程,组织就能更好地进行知识创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文章指出,分析企业的战略环境主要是从宏观(PETS即: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层面、中观层面(波特行业分析五力模型)、微观层面(企业竞争分析)展开。但是从中小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的实际情况来看,宏观分析往往过于空泛,而中观和微观分析的界限并不明晰。因此,从微观经济学的主旨出发,通过主要影响企业行为因素的分析,抓住战略环境分析的关键,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文章并通过实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由于对产业链特性认识不清,产业链的研究总是处于夹缝之中,依附于产业或企业的研究。正如光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一样,产业链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特殊产业组织。它的结构也不是通常的产业纵向关联形式,而是类似“玻尔原子”结构式的企业关联状态。这种特性和结构就决定了产业链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整合产业链,完成产业创新和实现产业价值。解决的主要思路就是根据产业链的“波粒二象性”来调控产业链间的企业关系,促进产业链条的优化。特别是在企业之间形成“量子纠缠”.推动“量子跃迁”。“量子纠缠”是为了无形“隐性知识”在产业链条中的“隐性传输”.“量子跃迁”是为了有形“中间产品”在产业链条间的“显性传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