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我国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在改革的性质上模糊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产生了错误的改革观;在改革的对象上重体制改革轻制度创新,而在体制改革中又重经济体制改革轻政治体制改革忽视社会体制改革,使改革不协调,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积累了诸多社会矛盾,埋下了大量社会隐患;在改革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上,要么手段与目的错位,把手段当目的,造成目的异化,要么手段与目的不适应,影响了目的的实现.所有这些,阻碍了改革进程.只有纠正改革的偏差,走出改革的悖区,才能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在发展现问题上,人类走过弯路,付过学费,出现过许多偏差.在发展观念、发展方式、发展战略等方面以及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等问题上,都有过这样那样的失误.只有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走出发展的误区,才能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有效地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3.
城市的主体是市民,市民的素质是城市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是城市品位的核心内容,是城市文明的决定性条件。市民素质的优劣,决定着城市的品位,关系到城市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趋势,决定着城市的形象创新。因此,市民素质是城市品位的根本,嘉兴要提升城市品位,核心是提高市民素质,进行引进人才增强素质;发展教育培养素质;老年人口不缺素质;城市新居民提升素质;全员行动发展素质工程,以提高全体市民的素质,提升嘉兴城市的品位,促进嘉兴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试析素质教育的几个认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根权 《嘉兴学院学报》2001,13(2):87-89,93
在当前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可谓知者见智,仁者见仁,但其间也不免杂着对素质的曲解,该文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几个认识误区的剖析,试图纠正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确立科学的素质教育实践观,以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郑根权 《嘉兴学院学报》2002,14(Z1):310-313
大学生的发展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拓展,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也是高校德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剥削这种历史现象又回到现实中间。其必然性有两个方面:其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消灭剥削,相反适度的剥削在现阶段还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通过剥削消灭剥削这是现实的选择;其二,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存在,这是剥削的制度根源。但剥削存在的必然性不等于剥削存在的合理性。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而剥削的消灭既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需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这两方面条件的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因而,消灭剥削是过程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和谐教育理论包括教育优先发展论、学校发展均衡论、培养目标全面论、师生关系和谐论、教育质量决定论。教育发展优先论不仅从理论上确立了我国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基础地位,而且从实践上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教育和谐论提出了“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确立了我国和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培养素质高、适应性强、能满足各行各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学校发展均衡论既是学校的“两条腿走路”,也是教育“普及和提高的”两条腿走路;师生关系和谐论既提倡“尊师重教”,又主张“尊师爱生”,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和谐相处;教学质量决定论不仅论证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而且指出了其在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社会主义前途和国际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分配方式与个人收入形式的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发展,以及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的确立,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形式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而我国理论界未能把社会给个人的分配收入方式与个人收入的具体形式严格地区别开来.并把一些个人收入的具体形式,如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私营企业的资本收入、其他的资产收入、经营收入等,都界定为是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本文试就"个人收入形式"与"社会分配方式"的内涵及其关系进行探讨,以深化对个人收入形式与社会分配方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