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3篇
旅游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甘肃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甘肃省1990-2006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演化的趋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市化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都呈线性增长,协调发展度指数也呈现一种线形的上升趋势。从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曲线看出,2003年以前城市化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甘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一直以中低度协调为主。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环境也会有所改善,两者的耦合关系才会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
郭晓东  张启媛  马利邦 《经济地理》2012,32(10):114-120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以地跨陇东黄土丘陵区与西秦岭山地的天水市麦积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GIS与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麦积区乡村聚落的景观指数、规模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麦积区乡村聚落斑块面积相差悬殊,中小型聚落占主体;②分布呈现"北密南疏"格局,聚落分布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十分明显;③海拔和坡度对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海拔1 000—1500m和坡度5°—15°的范围是聚落的密集分布区,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的正态分布;④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及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乡村聚落发展及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关天经济区中的天水市为实例,基于全国和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对天水市的空间定位,利用省级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以乡镇为单元,将天水市国土空间划分为河谷川道城镇和工业园区、渭河南北黄土丘陵农业生产区和西秦岭与关山山地重点生态保育区,提出了三类分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在国土空间功能区划的大框架下,根据空间发展战略的指向和地域功能分区,提出未来"‘十’字型布局,组团式发展;建产业高地,兴文化名城;联结陇东南,融入大关中"的空间发展战略。分析了天水市未来城镇体系和核心城区组团发展格局,提出绿色高效农业、工业、旅游文化及服务业的发展与空间布局,以及未来产业体系培育与空间发展途径,力求对天水未来空间格局的调整和合理布局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具有其特殊的背景,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村庄建设的经验,有效推进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建设,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中国农村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供给,对持续推进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加快乡村转型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政策落脚点。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曲县为例,对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的现有条件进行系统分析,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探究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方向和路径问题,对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文章采用了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Arc GIS分析法。[结果]县域村庄分布的交通和河流指向明显,呈小集聚大分散的格局;村庄逐渐呈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了旅游带动型、畜牧带动型、农牧结合型和综合型等多种类型的村庄;随着藏区扶贫攻坚工作的有序推进,以及异地搬迁、整村推进、危旧房改造等项目的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中存在着传统牧业生产与牧民定居不适宜,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效率低下、有效供给不足,村庄文化服务供给错位和缺位明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村庄发展的供给侧指向: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应以"补短板、降成本"为主线,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科学养殖,不断降低农牧业生产成本,推进村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夯实村庄发展基础;通过调整村庄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供给方向和结构,增强村庄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补齐村庄发展短板;通过构建以村民需求为前提、以多元主体供给为手段的村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提高村庄文化供给效率和质量。通过实施村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进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选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两项综合指标,通过计算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最大与最小系数,分析了近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省区差异经历了一个在波动中上升的动态演变过程,四个演变阶段像一个不规则的"W".通过计算1978-2005年几个代表年份各省区农村经济的区位熵,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变过程.结果显示,我围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区在经历了由东北地区、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扩展和转移的空间演变过程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空间差异的形成既有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原有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也有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化进程中产业聚集、效益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等经济规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原真性概念存在局限。即使关于MacCannell的“舞台真实”与Boorstin的“虚假事件”争论已长达近半个世纪,依然无法确定到底什么才是旅游客体的真实。建构主义原真性兼顾对客体和主体的讨论,在强调客体原真性的同时,也注重主体的感知和体验((2))。建构主义者认为不存在客观的真实,旅游者只是在追寻与“刻板”印象或与旅游想象相契合的象征真实性((3))。旅游客体的真实与否由政府、开发商、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等不同立场的主体共同塑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