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区与制度的空间演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仅是为了促进滨海新区及天津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推动环渤海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区域发展模式。这就要求在理论上不仅要考虑到技术、制度的因素,也要考虑到空间的因素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理论模型的影响。具体研究空间因素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影响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空间作用,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方式和区域发展模式,为在全国范围内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崭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扩张与土地集约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自1996年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快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经济总量的提升加速城市空间的扩大,大量占用非城市建设用地,而现有自然承载力的限制使得城市化快速发展与城市空间的扩张对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文章构建了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模型,分析动态城市化对不同行为主体的影响,提出低成本、集约型城市化模式概念,以推动和促进我国城市经济的健康、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我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从社会收益、社会成本以及两者的综合角度分析可知,上海的整体投资效率、产业结构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均优干天津。天津的城市扩张速度高于上海,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4.
5.
现有城市空间下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空间的急剧扩张使得大量的农地转换为城市建设用地。从中国的国情来看,通过城市空间的扩张来推动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条有效的路径。而从现有城市空间出发,分析城市化对不同行为主体选择的影响,提高现有城市空间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充分提升现有城市空间的经济社会承载力,是解决中国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土地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2011年2月,美国发布《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美国的经济增长与繁荣》(以下简称创新战略)。创新战略突出强调美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取决于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出美国要投资民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美国作为全球整体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其创新战略的实施不仅对美同产生影响,也会对其它国家产生影响。对我国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政策表现在三个方面:发动清洁能源革命、通过知识产权政策促进独创性和建设创新、公开和竞争的市场。 相似文献
7.
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是一种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模式。1992年,英国最早应用PPP模式。英国75%的政府管理者认为,PPP模式下的工程达到和超过价格与质量关系的要求,可节省17%的资金。随着PPP模式的不断应用,其适用的范围得到不断拓展,不仅在工程领域广泛应用,在科技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积极成效。同时,PPP模式的内涵也在不断得到丰富,不仅包括公私合作,也包括公公合作。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后,美国创新的空间布局发生新的变化,创新区日益成为美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本文从核心竞争力、人才、基础设施、资金获取等8个指标出发,综合分析美国六大典型创新区,提出政府作用、领导团队、人才、资金渠道、核心竞争力以及知识共享理念是促进集群和创新区发展的关键点,建议我国在推动创新区建设中充分重视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各地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争夺热潮的高涨,研究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理论基础和准入条件,为中央在全国选取试验区时提供一个客观的、可以量化的和能够操作实施的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及制度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探讨农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历程,认为中国农地流转制度存在管理制度供给不足、管理主体不明确、地方寻租空间过大等问题,提出加强制度变迁的综合性和配套性,明确管理主体,以土地使用权能一致性为基础,逐步清晰产权,规范微观管理主体行为,保护农民利益,消散制度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