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评述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从“退出战略”角度评析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分析了盯住篮子货币与盯住单一美元在稳定汇率方面的不同操作策略。然后,从逻辑上推出目前所实行“参考”篮子货币的内涵及在当前汇率制度下,央行可能存在的操作策略。最后利用实证的方法验证了在现有的货币篮子中,美元的权重仍占到95%以上,欧元和日元的比重较小。文章因此认为,短期内,我国的汇率制度仍是“参考美元为主的软盯住的汇率制度(Defacto)”,还没有真正退出,并分析了没有真正退出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PPP:新型公私合作融资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政府财政在公共基础设施建 没中地位的下降,私人企业在公共基础 设施的建设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在利用国际及国内民间私人资本进 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BOT模式是 目前比较成熟和应用最广的项目融资模 式,但也存在项目前期过长、投标费用 过高、参与项目投资各方利益冲突大等 缺陷。为弥补BOT模式的不足,近年 来,出现了一种新的融资模式--PPP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 即公共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经济学考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经初步具备行业规模,它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此前提下,本文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做了政治经济学分析。本文分析了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结构、经营和功能上的三重制度性缺损,然后从政府包干和信用担保体系的上下游环节两个方面分析了上述缺陷的成因,最后提出了保持该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及其上下游环节两个层面上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存款保险制度利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种金融保障制度,已经逐渐成为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保险体系的主流形式。存款保险期度在运行过程中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印存在固有的正负效应。因此,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任何理想化设计及宣传都将是十分有害的,过高期望存款保险制度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有关问题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融资理论的“融资定律”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验证。而在我国,正好相反,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一现象在实践中对公司融资后的资本使用效率、公司成长和公司治理、投资者利益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等方面都有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加以规范治理。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融业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绿色金融"、"碳金融"是必经之路。绿色金融在低碳经济下发展势头迅猛,碳金融交易市场将成为低碳经济制高点。中国碳金融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应积极发展碳金融,获得主动权:要积极制定碳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要健全碳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要培育碳金融创新机制,完善碳金融中介服务;要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要建立统一的碳金融市场;要积极推动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等等。 相似文献
7.
风险管理理论沿袭和最新研究趋势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着重介绍风险管理的最新研究趋势--全面风险管理相关内容,不仅对国内外的全面风险管理经典著作进行了评述,还对目前理论界和企业界比较认可、应用比较多的 COSO 和GARP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新的整合型避险工具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信托模式: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产证券化运作机制的本质在于破产风险的隔离机制,而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正好符合资产证券化的本质要求。在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背景下,信托模式是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本文分析了目前制约信托在资产证券化应用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实践与中国金融开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柳钦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21(1):3-11,74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本文试图对金融自由化概念及其利弊纷争进行深入诠释,并针对金融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践经验和教训进行客观评价,然后通过回顾中国金融自由化的历程,提出深化中国金融开放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股权溢价之谜的检验--Hansen-Jagannathan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估计的中国投资者的相对风险回避系数远远大于10,即远大于Mehra和Prescott(1985)所认可的最高水平,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股权溢价之谜,并指出了解释中国股权溢价之谜的潜在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