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6篇
综合类   4篇
贸易经济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国技术创新"迷失"的理论探讨,一般着眼于人才培养的不足或组织制度的不足两个方面,但这些理论研究都缺乏经验证据的充分支持.文章以我国近年来热度不减的考研为切入点,构建了地区高学历追逐热度指标,对高学历追逐意愿是否能够推动技术创新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高学历追逐对于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推动作用,且这种推动作用是通过政府对企业的支持而间接产生的.(2)高学历追逐热度与政府对企业支持的交互作用,还部分增加了政府支持对企业创新的正面作用,并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这意味着在追求高学历的地区文化氛围下,企业可以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充分发挥其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从而推动地区生产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3.
影响全球经济失衡的因素目前被归结为金融发展和国际分工优势上的差异。但这些因素并不完全是外生决定的,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这些因素之间的彼此联系也完全不同。基于这些经验事实,我们构建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模型分析框架。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理论和国际分工优势理论在解释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方面都存在着缺陷;一国技术与金融创新能力、所处的国际竞争位置和其在治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中的政策选择有着紧密的关系。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特点和所属阶段,中国在治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方面应采取以技术创新为主、以有助于技术创新的金融创新能力提升和国际经济组织治理为辅的模式,而不能仅着眼于治理金融失衡或分工失衡。  相似文献   
4.
制度倾斜、低技术锁定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试图回答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在中国为何难以成立的问题。通过建立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博弈模型,我们证明了:对垄断厂商在制度与政策上的倾斜,会削弱非垄断企业进行创新的动力。进一步地,这会使得非垄断企业减少研发人员投入并增大其成为垄断厂商中间制品生产者的概率,同时使垄断厂商成为创新主导者的概率增大,于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少,最终使得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资本投入实现。在上述情况下,内生性的技术创新出现的频率会大大降低。这正是中国特色低技术锁定存在的根本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丁重 《全国商情》2013,(4):28-29
本文考察政府偏好变迁过程对中国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影响,解释何以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与低技术创新水平相伴随。本文认为各级政府与公众间的博弈行为使得创新资源(资金和政策支持)的投入存在着三个不同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中,一些因素会阻碍原创性技术创新的出现。但是,政府偏好本身是内生于经济增长的,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经济发展到第三阶段后,利益各方博弈结果会促使政府创新资金向原创性技术创新集中,实现真正创新水平的提高,进而形成独特的中国技术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丁重  邓可斌 《经济前沿》2010,(4):149-155
本文回顾了近期在西方取得快速研究进展的身份认同理论发展历程,并详细介绍了其在治理结构研究中的运用。我们发现身份认同与薪酬激励的结合为解决中国公共部门与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均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同时,身份认同理论与薪酬激励理论及发展经济学的结合将为解决中国转型经济特有的企业控股股东与经理人的委托代理问题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政府偏好变迁过程对中国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影响,解释何以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与低技术创新水平相伴随.本文认为各级政府与公众间的博弈行为使得创新资源(资金和政策支持)的投入存在着三个不同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中,一些因素会阻碍原创性技术创新的出现.但是,政府偏好本身是内生于经济增长的,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经济发展到第三阶段后,利益各方博弈结果会促使政府创新资金向原创性技术创新集中,实现真正创新水平的提高,进而形成独特的中国技术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现有的技术创新理论文献大多强调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的内生性,但这一认识忽略了技术创新的外生性特征。本文从技术创新的外生理论出发,重新构造了国家推动的外生创新模型,以外生技术创新理论分析了技术创新周期,对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给出了新的解释,并预测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征,分析了根治金融危机的可能策略及中国面临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丁重  邓可斌 《财贸研究》2010,21(4):102-109
公司大股东与经理人间的身份认同是转型经济经理人独有的激励方式。在将身份认同与公司"一股独大"因素结合进经理人激励问题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改进了委托代理模型。描述了最优激励方案,并分三种情况讨论了经理人身份认同激励与薪酬激励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经理人身份认同、薪酬激励与公司价值间存在的联系,以及大股东控股比例与经理人激励机制、公司价值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多元化能否产生共同保险效应——中国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保险效应理论是解释企业多元化行为的重要理论之一.以往的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负债比例正相关,说明中国公司多元化经营有可能会产生共同保险效应.然而,基于中国上市公司 2000-2006年的有关财务数据,通过截面回归与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研究表明,在扩展样本期间和控制住相关变量后,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行为和资产负债率的上升间不存在明显关系,多元化产生的共同保险效应是微弱的.因此,共同保险效应无法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行为.考虑到多元化还会带来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过程很可能是对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一种利益侵害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