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4篇
经济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通过“C I指数”法对中国的资产短缺状况进行估算。研究表明,早在2000年,中国就已进入到资产短缺阶段。该期间部分时期内,中国的资产短缺状况虽有所逆转,但这更多的是源于项目追加贷款、各微观经济主体大幅增持短期存款、国内国民储蓄增幅有限甚至下降、资本跨国流入逆转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刺破资产泡沫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对微观主体过度冒险行为干预能力的不足,要求政府短期内应实施“泡沫分类管理”措施来积极应对因资产短缺引起的资产泡沫。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实际GDP增长率并按照从波谷到波谷的经济周期划分原理,对我国的"产出-物价"曲线进行了阶段性划分。研究表明,尽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产出-物价"曲线符合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形态特征,但今后政府能否继续在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及就业之间进行适当平衡,还要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很好地处理经济结构调整与产能过剩之间的矛盾关系。此外研究还表明,通胀预期与通胀惯性也在实际发挥作用,政府应给以适当关注。  相似文献   
3.
刘绍保 《上海金融》2012,(6):42-48,41,117
鉴于货币层次划分及货币统计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践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适于计量货币角度对货币的定义方法及其演变进行了一定程度梳理,并说明进行货币总量简单加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货币统计实践,提出我国货币层次划分不仅应坚持流动性标准,还应坚持将这一标准进一步明确细分,即应坚持将能否直接行使交易媒介功能作为划分狭义货币与准货币的唯一标准,将能否自由使用作为划分准货币与更广义货币的唯一标准。本文也对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货币层次划分及货币统计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剖析,并对国内一些学者提出的修改意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及调整办法。最后,本文还就财政存款的存款机构变更及其数量增减对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及货币供应可能造成的影响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现有的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中国1997Q4~2007Q1间的实际数据,对人民币名义汇率水平及其波动性与货币替代率的经济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的波动性与货币替代率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而人民币名义汇率水平与货币替代率则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即中国的货币替代更多的是出于保值需要,不具有投机性。此外,研究还表明,当前中国货币替代率的变化更多地则是受汇率以外的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1978-2009年中国的资产短缺情况进行研究,发现1994年之后我国由产品短缺阶段进入到资产短缺阶段。在资产短缺阶段,资产泡沫的存在是必然的也将是长期的,应尽可能将泡沫在多个领域进行分摊,避免泡沫过度集中。研究结果显示,资产短缺程度的加深是我国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间差距扩大的Granger原因,收入分配调节应考虑财富效应的影响;通货膨胀率与资产短缺指数显著正相关,宏观调控应将物价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实际财政赤字与资产短缺指数显著负相关,政府债务证券化是增加资产供给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金融是解决资产短缺问题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6.
中国货币替代与铸币税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2002-2007年上半年间货币替代率与铸币税之间的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样本考察期内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中国的货币替代率近几年一直呈下降趋势,而与其相对应的铸币税则呈波动性的上涨趋势,且铸币税的波动幅度远大于货币替代率的波动幅度;协整关系研究表明,中国的货币替代率与铸币税之间有着稳定的均衡关系,即长期内随着货币替代率的增加或减少,政府的铸币税收入也将相应呈减少或增加趋势;动态关系研究表明,货币替代率的短期冲击明显大于误差修正机制的长期调整力度。此外,研究还表明,货币替代率与铸币税之间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