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1篇
农业经济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过程与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一方面,由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和利益资源分配机制决定了科技推广资源多数被上层权力拥有者所支配和使用,而进行主要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目标对象———农民,却很难获得相关资源和利益;另一方面,强调科技成果推广而忽视知识共享创新以及农民认知能力建设的传播理念,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互动协作与服务的传播方法,强调显性知识而忽视隐性知识的传播内容,目标瞄准严重偏离传播对象、以推广者为中心而不以农民为中心的现有推广服务体制,不利于增加农民智慧和提高农民认知行为能力,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要根除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弊端,就必须对其利益导向、资源分配、项目申请、决策和运行机制,以及推广传播的理念、体制、方法、内容进行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2.
今年1月31日,我们调研撰写的信息《贵州省湄潭县龙凤村花灯戏〈十谢共产党〉的由来及启示》(以下简称《花灯戏〈十谢共产党〉的由来及启示》)上报上级信息部门后,中央领导同志、贵州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各大媒体纷纷聚焦此事,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报道,这则引起强烈反响、反映我国农村新变化的信息是如何诞生的呢?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我国工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考察后,认为国家在产业政策与制度、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形势、资源与环境、科技研究与推广5个方面的不足是制约我国工农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本文提出在我国未来工农业协调发展的科技战略中应该重点强调以下6个方面的研究:促进工农业结构协调的科技、解决工农业资源竞争矛盾的科技、促进工农业相互支持的科技、工农业消费品生产技术、软科学研究及跨学科、确保工农业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领制高点的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新常态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悬浮与多轨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常态下,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悬浮困境。通过全国10个省区调研数据,挖掘农技推广体系呈现的新问题,进一步抽象悬浮现状表征并剖析其生发机理。提出构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多轨并行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促进现代新农业、新农民、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创新与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扶贫方式和金融创新,在我国扶贫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在运行机制、观念方面存在一系列的创新,小额信贷已呈现出不断发展壮大之势。但也因为社会、经济、制度大环境的限制及自身存在的某些不足,而使它的发展面临着众多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小额信贷还需进一步创新以适应我国的经营环境。发展与创新在中国,最早是联合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将小额信贷介绍到中国来。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将孟加拉“乡村银行(GB)”小额信贷模式引入中国,并开始实验和推广。1998年,中国政府在总结了小额信贷的基础上开始…  相似文献   
6.
随着传统贫困治理方案成效的减弱和脱贫攻坚中负面激励现象的多发,贫困治理体系亟待创新完善。基于"工作换福利"思想的公益性岗位扶贫,通过对农民主体性的激发,对其参与权、决策权和发展权的保护与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贫困治理中的福利依赖和负向激励问题,而且促进了贫困个体收入增长、社区融入和能力提升,有效助推脱贫攻坚的同时也使得乡村治理获得显著改善。公益性岗位扶贫方式紧扣乡村治理的核心主体,通过调动贫困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公共服务意识,使其在工作报酬之外还获得了超越个体与单个家庭的集体的认同感、存在感、幸福感等多重福祉,有效增强了村庄内源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贫困农户的脆弱性与小额信贷的风险缓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侧重从小额信贷对脆弱的贫困农户的风险防范和缓解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脆弱性问题是当前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各种风险的存在使得脆弱人口陷入贫困,而小额信贷的特殊作用则在于风险的防范和缓解,从而减少了脆弱人口陷入贫困的实际可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村传播及其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中国乡村传播现状的基础上,试图将传播学中体现在中国乡村传播活动中的经典模式进行梳理归纳,提出一个较为理想的中国乡村传播模式,即以农民为传播主体、与各种外部信息传播组织互动、多种信息传播媒介相结合、为解决农民问题、满足农民所需、促进乡村发展的乡村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