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8篇
农业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正>存贷比是《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法定监管指标,中长期而言,需要通过修订《商业银行法》来改进存贷比监管,近期则可以调整存贷比的计算口径存贷比是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法定监管指标。为适应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多元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存贷比监管,银监会日前发布了《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从2014年7月1日起实施。存贷比监管面临的挑战和问题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标志着存贷比成为一个法定监管标准。近二十年来,存贷比监管对于推动我国商业  相似文献   
2.
2010年以来,有关国家开始出台具体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并经过立法程序开始付诸实施,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正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3.
国际经验: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文泓 《中国金融》2003,(15):21-25
  相似文献   
4.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目标和政策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以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SIFIs)监管的广泛关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大而不倒(too-big-to-fail)的问题,其巨大的负外部性以及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成为国际组织和主要国家监管当局研究的重点问题,并成为国际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定义和监管  相似文献   
5.
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风暴引发了人们对金融监管的全面反思,宏观审慎监管缺失以及未能有效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控制系统性风险,已被广泛认为是导致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当前银行监管领域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理论和实务界总结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一致认为应当对金融监管理念和方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并将其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有机结合,将成为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本文认为,现阶段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针对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特别是对资本监管、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等外部规则强化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机理进行研究,一方面对这些规则进行修改完善,降低其顺周期效应;另一方面引入逆周期政策工具,如逆周期资本要求、杠杆率指标和前瞻性的拨备计提规则等,在金融体系中建立适当的逆周期机制,从而通过降低信贷活动、资产价格以及整个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来减小金融失衡,缓解系统性风险,最终达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8.
监管当局处理有问题银行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处理有问题银行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难题之一 ,即使是成熟的监管者也不得不受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完全采用最佳做法。而且 ,银行业重组和对有问题银行的处理总是利弊皆有并包含潜在的道德风险 ,使一国政府和监管当局不得不在银行体系的近期稳定和中长期效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本文分析了中国银行业在转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当局面临的限制和两难选择 ,在此基础上 ,提出中国监管当局在现实条件下的最佳做法以及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今年8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欲使信贷资产证券化真正形成规模,肩负起“盘活存量”的任务,保证信贷资产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领域,其蘑饕前提是厘漓资产证券化的深刻内涵、风险利弊及制度障碍,同时把握国际经验和教训,以真正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信贷资产的运营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处理有问题银行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难题之一,即使是成熟的监管者也不得不受客观条件所限而无法完全实施最佳做法.而且,对有问题银行的处理总是或多或少地包含政府救助行为,会减弱私营机构采取措施以预防银行危机发生的动机,同时也会削弱市场约束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