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5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本文研究了影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价格的模型外生因素,并基于信用利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标的主体财务杠杆率的变动、公司股权的波动率、标的债券的久期,以及标的主体的总资产规模均对债券的信用利差有显著影响,进而直接影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价格。一个重要发现是,与经典的信用风险结构化模型的解释相左,中国市场上的债券久期与其信用利差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我们认为,合理解释是,此现象与中国债券市场的发行审批机制有关,在中国市场,信用评级高、还债能力强的公司更有可能通过长期债券的发行审批。  相似文献   
2.
袁鹰  涂志勇 《上海金融》2007,18(3):60-64
哈马达模型和罗格夫模型是对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效应进行分析的两个著名的理论模型。哈马达模型对两国之间政策合作解优于非合作解给出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解释。后者则引入时间一致性假设下的理性预期概念,考虑了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中货币当局与公众的博弈行为,得出结论认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并不必然带来福利的改善,在很多情况下甚至作用是相反的。本文对这两个模型分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评述,并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推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选取在深交所和上交所发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作为研究样本,从宏观经济、债券因素以及企业资质三个层面,对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宏观经济指标和债项指标对信用利差存在显著影响,而企业资质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则并不显著。鉴于我国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市场刚刚起步,定价机制尚不完善,信用利差更多反映发行时的宏观系统性风险,而未能体现发行企业的个体风险差异。  相似文献   
4.
郭明  涂志勇  熊灵 《南方经济》2010,28(11):47-59
本文构建一个多期理论模型研究股指期货以非预期方式推出的影响。本文比较了它和按确定时间表推出这两种方式对股票现货价格、流动性以及波动性的不同影响。在无其他冲击环境下,我们发现按确定时间表推出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与波动性将增加,另外股市会在期货推出后短期下行。而以非预期的方式推出期货对市场的流动性与波动性的影响要低于前一种方式,且股市在期货推出后将短期上行,然后回调。如果管理层的目标是使股指期货推出对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冲击最小化,那么选择以非预期的方式推出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正> 作为全球性企业,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比起国内企业面临着更多和更大的风险。为了规避因政治、经济波动等因素造成的经营风险,跨国公司必然会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一、采取多元化策略规避经营风险采取多元化策略是跨国公司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多元化策略主要是通过融资、投资、生产、经营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股指期货推出对现货市场价格影响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构建一个由策略交易者、趋势跟随者、流动性提供者以及套利者组成的多期多市场决策模型,分析在股指期货推出时间给定的条件下,推出前后大盘价格的变动。我们发现,股指期货的引入对股票现货市场的短期效应受市场跟风行为的强弱,即羊群效应大小的影响。当跟风程度较弱时,股指在期货推出前短期下跌,推出后继续下跌;而当跟风程度较强时,股指在期货推出前短期上涨,推出后则下跌。由于国内投资者具有很强的跟风倾向,该模型预测股指期货在推出前短期内将抬高大盘,推出后则压低大盘。另外,股指期货的推出也可能降低市场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7.
涂志勇  雎岚  袁鹰 《上海金融》2012,(8):61-65,118
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对于宏观审慎管理而言具有双重作用。总体而言,在一定市场限度内,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反之,如果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超过市场限度盲目发展,势必会放大风险,损害宏观审慎管理。就中国而言,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面临的仍是发展不足而不是过度的问题,适时地引入风险缓释工具不仅有利于金融机构在微观层面改变风险管理方式,同时还能产生宏观层面的积极效应,包括减缓金融机构借贷的顺周期性,提高金融系统应对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降低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等。因此,有必要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中纳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一个代表性控排企业跨期决策理论模型,分析碳配额交易企业在履约日与非履约日的最优交易量。均衡结果显示,企业在非履约日的最优交易量与其自身的风险规避系数、市场流动性提供者的风险规避系数、履约日随机碳需求的标准差成正比,而与企业的碳产出效率成反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上履约日附近交易量巨大,而非履约日交易量稀少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帮助实现我国碳市场交易量的平滑及整体市场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