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计划管理   4篇
贸易经济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现代企业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产生了代理成本。基于缓解代理成本目的而提出公司治理概念在实证层面具有多个度量维度,并非所有维度下的公司治理对于代理冲突都具有相同的效应。基于国内外文献,文章分析了基于表现形式、行为主体和与制度环境关系的公司治理度量与代理冲突之间的关系。清晰认识公司治理的度量维度及与代理冲突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相关研究的假设的提出、度量变量的选择和研究结果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肖成民 《财经论丛》2012,(3):105-110
本文以班纳德孙-范氏模型为基础,通过对国美电器从"家族经营-家族所有权"到"家族经营-所有权分散",再到"职业经营-所有权分散"的治理结构变迁过程的分析,揭示了微观层面的最佳治理结构选择是由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因素决定的,即公司治理结构会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季度盈余的方法研究会计稳健性。以往文献主要使用会计年度(即公历年度)盈余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相对无法有效地分离或控制利润操纵行为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本文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季度盈余进行汇总,得到会计年度盈余及其他三种受利润操纵行为影响较弱的年度盈余。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年度盈余和其他三种年度盈余都表现出了稳健性特征。这一经验证据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报告盈余具有实质意义上的稳健性,利润操纵行为并未影响会计盈余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4.
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股权结构安排使得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具有利益侵占效应,即非流通股股东因无法获得股价上涨的收益而追求高额现金股利。非流通股股东较低的初始投资成本进一步增强了其对高额现金股利的偏好。但相对来说,现金股利只是一种较弱的利益侵占方式,并且现金股利支付将增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难度,因此,证监会将现金股利支付作为再融资门槛的重要参数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最终控制人利益侵占的条件分析——对LLSV模型的扩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少数所有权控制结构(controlling minority structure)形成的最终控制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LLSV模型的扩展,分析最终控制人在什么条件下会实施侵占少数股东利益的经济行为。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相对所有权和相对投资收益率是最终控制人实施利益侵占与否以及利益侵占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模型的分析结论与已有公司治理经验研究的发现一致。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水平是否影响其年度报告的审计意见。通过使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衡量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本文的经验证据显示2010年度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审计意见受到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显著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差,年度报告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而且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中,内部控制越差的公司越可能收到惩罚力强的审计意见。这一经验证据彰显了完善内部控制对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对大会计学科体系进行了有机整合,阐释了现有大会计学科各个部分在不同层面所发挥的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并指出未来大会计学科的发展也将沿着这一脉路进行。文章的观点对于会计教育和会计实务的有效开展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研究法律环境、公司治理与利益侵占的关系。我们以在美国上市的50家中国公司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同行业、同规模的标准选取在国内上市的50家中国公司作为配比样本,考察在中、美不同的法律环境下,两组样本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利益侵占程度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法律环境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是否能够解释利益侵占程度的差异。实证研究发现,与在中国上市的同类公司相比,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具有更有利于投资者保护的治理结构安排,且利益侵占程度更小,法律环境和公司治理结构安排的不同都能够解释利益侵占程度的差异,但是法律环境的解释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