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工业经济   3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3篇
经济概况   3篇
  2013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吕元礼 《时代金融》2013,(16):36-40
新加坡被誉为"花园城市",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点名要求借鉴的国家。中国政府之所以重视借鉴新加坡,固然因为其经济腾飞、社会稳定、人民安居的傲人成绩,使得其成功经验较为值得借鉴;也因为其华人社会的背景和一党长期执政的国情与中国大陆存在种种相似,使得其成功经验较为便于借鉴。借鉴新加坡,必须读懂新加坡。今天,国人对于新加坡模式的认识存在种种误读,或未能透过现象看到实质,或只了解过去状态而不知道现今变化。此外,"阅读"的过程也是再创  相似文献   
3.
中国能源产业政策有关问题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中国能源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1能源结构优化进程缓慢。在世界发达国家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的比例相对较低,大多数都是以油气为主。1995年,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例分别为753%和75%。与1990年的742%和762%相比,...  相似文献   
4.
行政是国家政务的管理活动。行政活动的重要性、复杂性,要求人们弘扬道德精神,根据理智行动。但是,道德与理智往往站在针锋相对的立场,指向截然相反的方面。只有认真辨析、理解道德与理智的不同指向和作用,才能在行政活动中将两者合理结合起来:让道德给我们提供力量,让理智为我们指引方向:让道德告诉我们做什么,让理智指导我们怎么做,从而作出正确的行政行为。一 道德立足于价值原则,在儒家行政哲学中直指天理良知 儒家主张“为政以德”。[1]其代表人物孔子明确提出“志于道,据于德”[2]。这里,“志于道”强调的是秉承天…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被认为是亚洲价值观的头号代言人.但是,2001年1月28日的美国<新闻周刊>网络版发表的一篇专稿爆出冷门,题目是:<李光耀放弃"亚洲价值观">(以下简称<李>文).文章一出,石破天惊.各种传媒纷纷以最能引人注目的标题加以传播,例如,<李光耀语出惊人:儒家价值观已经过时>、<李光耀令人惊奇的转变:儒家价值观已经过时>等等.一时间,这成为反对亚洲价值观的人欢欣鼓舞的消息和关心亚洲价值观的人奔走相告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一、煤炭产业的现实竞争结构 1.煤炭产业是分散型产业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理论,我国煤炭产业是一种分散型产业。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是分散型产业的重要特征。在美国,市场集中度小于40%的产业就被视为分散型产业。我国的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还不到10%。  相似文献   
7.
合理确定政府官员的薪金标准,是入世后建设廉能政府的有效途径。《世界联系》调查组#$$%年对世界各国高级公共服务人员年薪的调查显示,新加坡政府首长的年薪为&#'&!&美元,是调查中排名第二的日本政府首长年薪()$!*"$美元+的'倍有余,是美国政府首长年薪('*****美元+的"倍,是英国政府首长年薪(#'$#&$美元+的%倍有余,是俄罗斯政府首长年薪()',!美元+的'"'倍。新加坡政府首长年薪比本国制造业雇员平均年薪多!%倍,等于本国总裁平均年薪的'倍。在美国,这样高的薪金会引起公众抗议,而新加坡政府则将它看成是吸纳贤才和防止贪污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被誉为“花园城市”,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点名要求借鉴的国家。中国政府之所以重视借鉴新加坡,固然因为其经济腾飞、社会稳定、人民安居的傲人成绩,使得其成功经验较为值得借鉴;也因为其华人社会的背景和一党长期执政的国情与中国大陆存在种种相似,使得其成功经验较为便于借鉴。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的“管得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元礼  魏新文 《城市问题》2002,(6):71-74,70
有“花园城市”美誉之称的新加坡 ,已成为愈来愈多国家首肯的一个法度国家之典范。良好的社会秩序与社会治安给新加坡营造了一个适宜的人居环境 ,为其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恰恰这些都得益于新加坡的法制建设。本文从“管得严”这三个字阐释了新加坡立法的严明、严密与执法的严实、严正以及惩罚的严厉、严峻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伦理教育的同情性反思的原则儒家伦理教育的同情性反思的原则是在与批判性反思相区别中凸现的。区别的关键是从批判转变为同情。因此,其原则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1、儒家伦理教育的同情性反思必须具有“了解之同情”。所谓“了解之同情”,就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之,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同情”[1]。在些基础之上,“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2]对此,冯友兰先生有一个十分贴切的比喻:“官僚查案报告中常有‘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之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