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45篇
经济学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基本的生命周期模型研究储蓄率与收入增长率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说的倡导者Modigliani说,储蓄率随收入增长率的提高而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的情况下,生产率的增长提高1个百分点,趋于使储蓄率提高2~3个百分点。他用60年代40个国家的资料作了储蓄率与收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得出回归线的斜率为2。他说如此程度的反应可证明是符合基本生命周期假说模型的结论的。(Modigliani《关于稳定政策的争论》,中译本第105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 本文就用基本的生命周期假说模型来考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第三讲单一方程模型 (四) 预测利用模型进行经济预测,是建立模型的主要目的之一。什么是预测呢?预测就是从模型的已知条件出发,推断由模型所确定的变量的未来期数值,并给出这一推断的可靠程度。以单一方程模型Y=a+bX为例来说就是,由X_(n+k)(k>0)求Y_(n+k)的数值,并给出其置信区间(k为预测期的期间长度)。  相似文献   
3.
个人生命分为三期的世代交叠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个人生命分为三时期的世代交叠模型。该模型是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与人口模型、新古典生产与分配理论、索洛增长模型的有机结合。对于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来说,通过这种结合,实现了个初始资产的内生化。对于索洛增长模型来说,通过这种结合,实现了社会储蓄率的内生化。  相似文献   
4.
由于人口规模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市场规模,、动分工的发展以及技术创新的潜力,并且反过来人口增长又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问题两百多年前就已引起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饶有兴趣的是,根据剑桥大学的第一个政治经济学教授普来姆的《回忆录》,马尔萨斯曾告诉普来姆,正是在与父亲辩论某些国家的情况时,马尔萨斯第一次想到了日后为他赢  相似文献   
5.
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在未来20-30年内,中国经济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我们亦持此看法。我们的主要理由是:(1)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不会逆转;改革的继续和深入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2)外资将继续大量流入;(3)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可利用发达国家现成的先进技术。 关于中国未来各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国内对此问题有所研究的学者大多数持以下看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的多部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用一个单一部门模型预测了中国未来5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能源需求总量。现在,我们建立一个多部门模型,来预测中国未来25年的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模型的核心内容与单一部门模型的相同。此模型分12个生产部门:(1)农业,(2)煤炭开采,(3)石油开采,(4)天然气开采,(5)其它采矿,(6)能源加工,(7)制造业,(8)建筑业,(9)  相似文献   
7.
8.
消费函数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决定一个国家储蓄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哪些?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如何?本文的研究将对这些问题给出定性和定量的答案。 一、典型决策者一生的消费、资产和收入 1.消费者行为假定 按照生命周期假说,一个人任何时刻的消费决策都涉及以下因素:(1)消费效用函数和时间偏好率;(2)对自身寿命的预期;(3)对未来利率和非资产收入的预期;(4)现有资  相似文献   
9.
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建立消费函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莫狄格兰尼在50年代初提出的关于消费生命周期假说,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关于消费—储蓄行为的学说。该假说强调消费者从一生的收入来安排一生的消费,强调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在消费—储蓄决策中的重要性。该假说为理解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中的消费—储蓄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