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35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最根本的地缘障碍因素在于东北地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不大,产品主要面对的是国内市场,对东北亚而言缺乏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使得内陆边境相对沿海边境在发展功能上处于劣势,地方政府在次区域合作中的协同作用难以发挥。东北地区在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立足内需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应认清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定位,把握新机遇,推进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2.
人口—经济—空间视角的东北城市化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孙平军  丁四保 《经济地理》2011,(7):1094-1100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中人是行为主体,经济是驱动力,空间是载体,据此构建城市化综合测度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对东北34个地级市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运用自然断裂法进行空间表达,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化具有如下特征:①人口、经济、空间及其综合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其中经济城市化的空间分异程度最为明显,且主导着人口、空间城市化的演变,但效益不是最佳;②综合城市化水平表明东北地区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③人口、经济和空间城市化的空间吻合性较差,其中经济城市化呈现出由南往北依次递减的趋势,而人口城市化呈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空间城市化的规律性不明显;④哈大铁路沿线城市其经济、空间及综合城市化空间演变趋势相同——由南往北依次递减,而人口城市化恰好相反,即由南往北依次递增;⑤基于城市化视角的城市群发育程度表现出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的特征。对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路径建构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福柱  丁四保 《开发研究》2005,(1):104-106,73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和规范的管理体制。随着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 ,其区域经济政策也相应经历了准备、兴起、调整与发展等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 ,对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路径建构提出了 5点见解。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治理:一个基于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实证的视角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华友  丁四保 《经济地理》2006,26(6):997-1000
治理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适用于国际、国家、社区的不同领域的管理,治理的形式一般有企业治理、区域治理等。产业集群治理的提出与多重背景有关: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产业集群系统的复杂性和产业集群组织失灵的存在。产业集群治理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外部治理主要是通过全球价值链治理来进行,而内部治理主要是网络治理。在治理结构中,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文章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集群治理结构的关系,并以浙江产业集群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探求产业集群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丁四保 《开放导报》2004,(3):12-14,19
本文认为,深圳实施工业结构适度重型化的战略既然是政府不可动摇的决心,政府就必须在两个方面明确认识:一个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有一个价值取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这个取向是社会福利的和为城市居民谋求福祉的,就是可以增加提供较高收入的就业岗位:另一个是,重型化必然产生更多的环境负荷,这对于工业规模已经很大的深圳来说将成为严重的问题,因此建议建设循环经济的模式,力求在工业效益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效益同步增长。文章认为这样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深圳有能力在全国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经济地域呈现中部隆起的格局,长春、吉林两市的核心地作用十分明显,宜于在中部形成长—吉经济轴带。本文分析经济轴带出现的现实条件及核心地的功能与作用,指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这些问题及培育轴带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丁四保 《经济地理》2008,28(4):603-606
地理学一贯重视的地带性差异同样可以用于讨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是"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即在改革之初绕开了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国有经济和国有经济中错综复杂的矛盾而大力推进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在非国有经济成分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之后,特别是在获得了承受改革成本的能力之后才开始在1990年代的中期以后对国有经济进行改革.空间上的过程则是首先在"体制内负担小、体制外条件好"的东部沿海地带推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使那里的经济迅速发展之后推动其他地带.这个模式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一是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选择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提供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和政府税收,二是体制外增量弥补了体制内的减量,即国有经济释放出来的大量失业.但是沿海地带成功的模式在其他地带的实践却并不顺利,沿海地带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压抑着其他地带的改革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沿海地带对资源和就业岗位的垄断,提出其他地带不能一成不变地按沿海地带的模式进行改革,其他地带改革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从词语来源与含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等方面系统地对比和阐述了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接近或相似。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决定了二者之间交叉学科的出现;经济学借鉴生态学,二者逐步走向融合。但由于"生态"是保守的,而"经济"是积极主动的,所以在经济与生态发展之间仍存在"鸿沟"。怎样处理和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跨越"鸿沟"是摆在国内外学者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解决的途径仍应该是学科间的交融,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9.
空间政策:由区域倾斜到产业倾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政策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区域倾斜为主是空间政策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倾斜为主是空间政策发展的高级阶段。我国建国以来无论是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还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都采取了区域倾斜为主的空间政策来进行空间调控。但是,区域倾斜的空间政策存在着效率与公平时空错位、对市场调控机制的损害和区域一刀切的弊端。产业倾斜可实现提高效率、区域公平和环境友好三大目标的统一,是我国今后空间政策的发展取向。主体功能区划将推进区域倾斜和产业倾斜的结合,是由区域倾斜为主向产业倾斜为主的过渡,在我国空间政策转换阶段,应更多运用产业倾斜的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津沪铁路宿州段的客货流动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研究宿州市的经济发展,探求津沪铁路与宿州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津沪铁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宿州市经济的发展。由于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改变宿州市经济结构低下的状况,必须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把内部和外部因素结合起来,加强以津沪铁路为主体的综合运输网的建设,充分利用公路的吸纳和辐射功能,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外经济联系,把宿州市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