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1篇
经济学   15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多规合一”下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城市开发边界划定需求十分迫切,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已成为我国推进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就"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开发边界的基本概念、城市开发边界与"多规"的关系、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技术准备及过程、城市开发边界的弹性尺度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我国新时期下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多规合一"背后存在的空间规划体系内容重叠且相互矛盾及不协调的问题,指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首先对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纵横向关系进行梳理,发现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存在横向规划之间缺乏衔接、纵向区域性规划缺位、规划内容重叠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吸取国际经验,提出我国规划体系的改革方向——增加区域性规划:横向上将多规重叠内容进行整合提升作为上位规划,指导多规衔接;纵向上作为区域规划,为城市总体规划瘦身。最后,以县域总体规划为例,并对其规划地位、主要内容、编制重点及规划成果进行论述,以期为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及我国规划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结合青海省都兰县总体规划的实践,就小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选择和人居环境建设三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小城镇规划阶段,发展定位必须从区域发展和镇域中心两个角度出发明确小城镇的性质及发展方向;用地选择从时间维度上分析历史沿革和现状特征,在要素上分析经济技术和对外交通等,从而科学预测城镇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创造良好的绿化环境,塑造特色的景观格局,从而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黄土高原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方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往黄土高原开发治理的政策导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开发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区域重大建设项目选址涉及到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其选址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科学的分析论证可加强建设项目的可操作性,也可使其规划管理依据更加充分、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基于此认识,提出了建设项目选址符合城市规划论证的主要内容,并以330千伏西安西南郊变电站选址为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论述.  相似文献   
6.
基于东部小城镇发展模式下的西部小城镇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城市化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本文在总结东部小城镇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概括了其对西部小城镇发展的启示,并进一步探讨了西部小城镇开发时应采取的模式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中心地模型的分形构建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红光  刘科伟 《经济地理》2006,26(6):953-956
为了给区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研究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文章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借助分形理论构建了一般的城镇等级—规模分布模型。在已知城镇规模分布分维数的条件下,可以计算出在不同的中心地模型中所谓值下,区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的分布序列,并称其为中心地分布模型。与Zipf公式相比,上述模型不仅更具理论内涵、更接近实际,而且具有横向可比性和纵向预见性,还可以确定区域城镇体系规模分布的中心性值,为城镇体系发展提供更好的导向。最后以陕西省关中平原为例说明了此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单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文章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着眼于实证区域的特征,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村庄体系重构问题,指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人口大量减少,村庄空心化现象对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结合实证分析,探讨了村庄体系重构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认为本地优势的定位,国家政策的定位,主导产业的定位与重点培育与发展县城中心镇、重点镇、中心村、基层村相结合,遏制发展要素的不合理配置,并适时调整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完善与县域经济相适应的村庄居民点聚集地。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会空间是社会群体在地域空间的分化表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不同。为明确长时间序列上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以西安市为例,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对近代社会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及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现代以来西安市社会空间类型变化显著,影响因子逐渐增多;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由近代社会时期的"单核"演变为计划经济时期的"圈层+扇形",演变为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圈层+扇形+马赛克式";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是传统驱动力(城市发展基础、经济发展和产业更替、社会阶层变迁、要素集聚和扩散)与新型驱动力(宏观政策制度、"新经济"模式、开发区建设等)共同驱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城市新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涉及区位、产业、社会、交通等诸多因素,合理的功能定位是城市新区科学规划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与保证,旨在探讨城市新区功能定位的一般方法体系,为其开发建设提供参考。采用实证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从多角度对城市新区功能定位的方法体系进行研究。在对城市新区地域空间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准确把握区域、城市以及自身的发展特点,提出"区域—城市—场地"三位一体的城市新区功能定位方法体系和技术路线。认为城市新区的功能定位必须重视其所在区域的宏观形势和政策要求,重点研究其所依托城市的发展态势,科学分析场地的立地条件,从而把握城市新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