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12篇
经济学   9篇
综合类   1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4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铁路驼峰编组站作业尚未实现完全自动化,需要大量工作人员参与现场各项作业,为了保障驼峰调车场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从人车潜在冲突预判和人车冲突实时检测及预警2方面设计了铁路驼峰调车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系统。在潜在冲突预判方面,通过确定车辆溜放时间和作业人员行进时间实现潜在冲突点预判;在人车冲突实时检测及预警方面,通过确定溜放车辆和作业人员的实时位置、检测人车实时距离,实现作业人员危险预警。铁路驼峰调车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系统研究对于铁路编组站安全生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3.
负压捞砂工艺是一项新工艺技术,它是在钻柱全掏空状态下,利用环空液柱压力与钻柱之间的压差做动力,以液体流动携砂原理来实现捞砂,尤其对于超深井、漏失井冲砂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教育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同时,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是残酷的,谁胜谁败.尚难预料。但是.对高等教育来说.与市场竞争道理相同.教育质量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的负效应及其规避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但产业集群在发挥集聚效应的同时还存在负效应。本文分析了产业集群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负效应,并提出规避产业集群负效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效应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在产业集群发挥正效应的同时,其负效应也不能忽视。产业集群的正效应体现在成本和收益两方面,可以产生外部经济效应、降低交易费用、分享分工的好处,并可产生集群超额利润;产业集群在集群发展的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都有可能产生负效应,包括管理混乱、过度竞争、创新惰性、路径依赖、空洞集群等,对各个时期的负效应可以采取提供良好的硬环境和公平竞争的软环境、鼓励持续创新、创建品牌、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等措施进行规避。如果能采取适当的负效应规避措施,对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政府信息化项目的策略模式选择,对于降低政府信息化投资风险与投资成本、提高效益水平至关重要。以信息化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分析视角,探讨了政府信息化项目在各个环节可选择的各种策略模式,分析了不同策略模式的特点,并给出了策略模式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孙国锋  高艳春 《商业研究》2002,(11):115-117
利用扩展线支出系统和消费的基尼系数对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需求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江苏省城镇居民随着收入层次的提高,各类商品的消费支出呈现不同变化;居民在满足基本需求消费支出后,剩余预算安排向享受型和发展型商品过渡;并且,从生存型商品到享受型和发展型商品,消费差距越来越大,这一差距也呈现逐年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文化、科技、金融产业间耦合协调发展机制的基础上,运用江苏省2005—2016年的相关数据,结合熵值赋权法构建江苏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金融业"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江苏省文化、科技、金融产业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研究发现,江苏省文化、科技、金融产业间协调发展程度逐步提升;然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远不及科技创新和金融业发展。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优化产业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1993—2015年中国马铃薯21个省区的数据,实证研究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的时空特征及其内在的驱动机制。[方法]从全国和5个马铃薯优势产区层面,运用生产规模指数分析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的时空特征,从自然环境、技术进步、经济效益、非农产业化水平、政府支持政策等方面厘清和探究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的驱动机制,并重点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研究这些因素在全国以及5个马铃薯优势产区的影响的差异性和重要程度。[结果]中国马铃薯播种面积从1993年的308. 720万hm2增至2015年的551. 830万hm2,呈现迅速增长、下降与增长交替并存、平稳增长3个阶段;中国马铃薯生产的地理集聚现象明显。一方面,马铃薯生产规模在不同省区出现更迭变动。另一方面,马铃薯生产区域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呈现出向西南和西北优势产区集中的特征。[结论]中国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是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技术进步、马铃薯与粮食生产净利润比值、非农产业水平和政府支持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非农产业化水平、政府支持政策的影响更为显著,但由于区域差异,各因素在全国和不同马铃薯优势产区的影响程度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