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21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27篇
经济概况   15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使研究的问题集中和有针对性,首先有必要对文章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范围做一些理性的梳理、交待和规范。一、产业升级的内涵与产业转移承接的效应虽然,产业的结构升级与调整是当前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者使用十分频繁的一个词,但实际上人们是从不同层次和方面对其进行描述和应用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在我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必须以市场化的推进为基础,并就如何建立相关的市场化体制、机制及相应的制度提出建议。而且,为了更好地在推进市场化中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目标,还需要变革观念,破除思想障碍,打破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地区间社会发展差距的缩小必须以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为前提,没有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就不可能有社会发展差距的缩小。在我国现阶段,试图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前提下缩小地区间社会发展差距,这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4.
<正> 乡镇企业正处在蓬勃发展之中,各地发展极其不平衡,有的地方乡镇企业已形成与现代城市工业不相上下的企业,而更多的地方尚在起步阶段,更何况国家整个体制改革还在探索和试验之中。因此,乡镇企业的县级管理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模式,理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其发展的阶段性,以及体制改革的进程具体确定。一般来说可有以下三种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信用现状,探讨我国市场上诚信缺失的原因,分别从经济学角度和制度学角度对信用的状况进行分析。面对社会上的失信情况,政府信用、市场信用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恢复信用和进行制度重构,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保持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是当前唯一可行的选择。然而,二者的因果关系并非是那样的直接明瞭。由于理解的差别,人们将产生很大的分歧,并会导致不同的具体政策和决策,反之又会使初衷目的难以实现。本文的意图正是在于寻找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探索出我们应该把握的本质,不致于被纷繁的外表现象和流行的观念所迷惑。 1、问题的提出。从理论上说,调整结构的目的无非是改变产业比例关系,使生产要素的配置合理化。但结构合理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它随着人们的需求、社会与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7.
人口城市化率不宜高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问题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而人口城市化水平及其与工业化进程相比是适应、超前还是滞后的准确判断,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对现实城市化率的不同看法将直接影响到一些重大政策的基本取向。显然,在中国当前城市化水平判断问题是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大应用性课题。但对城市化水平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否适  相似文献   
8.
试析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该文分析了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论述了“三农”问题的特殊性,提出应把农民素质的提高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农民增收措施的五大误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别剖析了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农村税费改革、反哺农业等对农民增收的具体影响后,指出这些措施虽然能对部分地区、部分农民群体的收增长有明显效果,但就全体农民而言作用有限。作者认为,阻碍当农民收入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根本途径是加快城乡结构调整,加快市民化进程,即通过农产品商品性消费群体的扩大来拓展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