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1篇
经济学   5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分析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三个指标共11个影响因素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岭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显著地与能源效率正相关,技术进步会提高能源效率;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会降低能源效率;煤炭消费比重提高也会降低能源效率,而石油消费比重提高则会提高能源效率。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和市场化均会显著地改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面板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对1998-2010年我国30个省域的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我国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金融支持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且以银行信贷余额、股票总市值和保费收入所表示的金融支持都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从短期来看,金融支持的不同方面对经济增长影响方向不同,银行体系规模和保险市场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作用,而股票市场规模却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负的影响,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区域创新差异和位序规模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磊  戈冬梅  季民河 《经济地理》2011,(7):1101-1106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指标,采用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2003—2008年)的专利申请授权和专利申请受理量作为创新变量对创新活动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变差系数、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系数,发现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在两个专利变量上的相对差异变化均呈下降趋势,首位度指标则显示创新第二高城市距离创新最高城市——上海的差距在逐年减小;然后基于位序—规模分布理论研究长三角区域创新活动规模的发展趋势,发现其模式呈分散均衡型分布。最后,归纳出促使长三角区域创新差异缩小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三个指标共11个影响因素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岭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显著地与能源效率正相关,技术进步会提高能源效率;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会降低能源效率;煤炭消费比重提高也会降低能源效率,而石油消费比重提高则会提高能源效率。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和市场化均会显著地改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5.
我国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空间异质性视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姜磊  季民河 《技术经济》2011,30(11):73-78
利用2008年我国省级相关数据,建立了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法的空间变系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的技术进步明显促进了能源效率的提高;在改善能源效率方面,国内R&D投入的贡献比外商直接投资要大;与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模型相比,空间变系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更好,且基于后者的参数异质性估计结果显示,不同省域的技术进步在促进能源效率改善方面存在空间差异性。最后提出建议:加大国内R&D投入、依赖自主创新更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改善;各地区应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研政策,以促使能源效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姜磊  季民河 《财经科学》2012,(2):119-124
中国分省能源强度空间分布地图显示出较大的地理空间聚集,能源强度自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增大。能源强度空间分布与能源资源禀赋分布十分类似。因此,提出命题"能源资源越丰沛,能源强度越高"。空间自相关检验揭示了省域能源强度存在着显著的空间依赖性,Moran散点图显示了能源强度水平类似的省区有相对集中的趋势,形成一种高-高、低-低各自相互吸引,高-低、低-高相互排斥的空间联系结构。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能源压力的空间差异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伴随而来则是每年能源消费量屡创新高,对能源生产和供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采用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环境压力的衡量指标,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将能源消费的空间效应纳入到STIRPAT模型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由于各个地区对能源产生的压力不同,因此利用局域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方法--空间变系数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开展研究.结果发现:采用GWR模型进行估计各个地区人口、社会富裕度和第二产业对能源的弹性是有差异性的.各个地区针时本地区能源产生压力的三个因素制定差异化的调控措施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姜磊  柏玲  季民河 《经济前沿》2011,(5):140-149
目前研究中国能源问题大多集中在能源消费总量上,而常常忽视了入均能源消费量的问题。通过地图显示,可以初步判断中国人均能源消费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经济因素和能源资源禀赋因素。通过加权最小二乘(WLS)基准模型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能源资源禀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与人均能源消费成正比关系;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下的能源价格抑制了人均能源消耗。然后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结果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沿海能源资源匮乏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低的地区的弹性系数较高;在25%-80%分位数段内,第三产业比重的弹性系数基本相同;虽然市场化通过能源价格起到了调节人均能源消费量的作用,但分位数回归的结果显示能源价格仍然是扭曲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机制的视角分析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采用空间变系数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经典OLS方法无法模拟地域间各种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的空间异质性问题。研究结果显示:能源资源禀赋与能源强度成正比关系,但GWR回归弹性系数差别很小;工业和重工业弹性的省域间差异性十分显著,是能源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技术进步降低了能源消费强度,但从系数来看,地区间略有差别;在市场调节机制下,能源价格变量在统计上不够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开放有力地降低了能源强度,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对西部地区作用较大,而对外开放对东部沿海地区影响较大。本文研究结论为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北部湾经济区自主发展能力是指在一定的制度体制下,利用外部各种有利条件,结合自身内部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区域创新从而提升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北部湾经济区为切入点,从外商投资、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环境状况、人力资源、经济效益、教育水平等方面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自主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北部湾经济区进行了评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经济区内六大城市自主发展能力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需要在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教育投入、优化人才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国内外经济合作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