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
城市重度污染场地由于具有毒性大、位置深、易于扩散等特征,对其进行修复与改造是目前实践中的一大难题。目前我国尚无针对城市重度污染场地修复改造的专门机制,因此在借鉴美国城市重度污染场地治理项目"超级基金"相关实践基础上,首先解析了城市重度污染场地的判定方法以及修复改造中的挑战,其次从绿化种植、工程技术和设计维护三方面探讨了修复改造的景观策略,最后从目标建构、策略生成和方案比选三个方面对修复改造三大发展方向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生态与生存智慧相生相伴、关系密切,但却有许多 的差异。离开系统的认知分析,简单引用实践案例有可能混淆 生态与生存智慧的异同。生存智慧是人类的基本能力,生态智 慧则是人对于生态环境变化规律的认知与运用。生态智慧研究 需要辩证思维以突破单纯线性与逻辑思维的局限,通过探索人 居诉求与生态环境供给之间的耦合关联,以获得人居环境可持 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现代都市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双重困境为切入点,引出"遗产社区"的概念。同时以上海石库门里弄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向度追溯遗产社区在产权制度方面遭遇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评析当前形态学对石库门里弄改造的研究。指出目前以形态学为基础的石库门里弄改造存在论述范式上的认知缺陷,建议从制度经济学层面探索其改造模式。在对石库门里弄改造面临的三大制度困境进行剖析之后,从产权配置多样化的视角提出四种基于不同的产权形式和用地方式的改造模式,认为通过多维改造体系构建自主化的选择平台,是协调政府、市场与个人三方权责关系,实现遗产社区保护与发展的共赢之道。  相似文献   
4.
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念,采用建成环境径流系统科学组织与技术集成的研究视角,认为建筑表面与景观场地共同构成了建成环境地表系统,统筹建筑顶面、侧立面及景观下垫面的一体化径流系统设计是当代科创园区更新改造的重要内容,并对改善局部地段生态环境、集约利用水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小型科创园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全地表生态径流理念下“建筑-环境”协同改造的设计观念;以苏州金枫产业园改造设计为例,进行了包含建筑改造和园区景观更新的一体化地表生态径流协同设计。总结了地表生态径流设计方法在科创园区建筑及其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与设计要点,探讨了后续研究的思路与方向,为充实当代低影响开发设计方法与技术模式提供相关依据与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5.
重点分析了中国3个沿海省份的清真寺院落构成,反映了中国文明的影响,界定其对清真寺质量设计的影响。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询、数据分析等研究手段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发现与其他清真寺庭院相比,中国清真寺庭院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植物作为自然元素的大量运用与水元素的相对较少使用。此外,最大的特点是景观装饰元素的使用和连续庭院被门分隔的形象,而在之前设计中却没有出现。总之,中国清真寺庭院不同于其他清真寺庭院,其通过丰富的自然元素设计呈现出独特的自然模式。  相似文献   
6.
山地环境的生态敏感性与空间特殊性使得景观建筑选址成为规划设计的一个难点。运用参数化、定量化的数字景观技术,采用ArcGIS软件,通过构建景观建筑与场地之间的耦合关联,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参数化调控景观建筑选址,以提升山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精准性与科学性,统筹实现景观环境保护与建筑功能诉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理景艺术不仅表现为对自然之道的理解, 更在于艺术的表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将传统的 理水艺术与当代数字景观方法相融合,通过定量解析引导山 地水环境的生态与形态生成,实现山地理水科学与艺术的融 合。长期以来南京紫金山风景名胜区水环境问题突出,以山 南部霹雳涧水系为例,综合运用生态智慧与数字景观技术, 探讨优化生境条件、彰显山地水景特征的策略,解析当代山 地景观的理水方法。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的人居实践饱含原创定向智慧。水作为重要的人居要素是早期人居发展的依凭,亦是实践之对象,从整体环境观角度对其进行关联而系统的考察,有助于揭示早期多层面人居实践与自然环境间关联调适智慧。综合文献与考古材料二重证据并结合地景格局,从区域、流域与城邑3个层面提炼涉水实践智慧:区域层面主要体现在治水实践顺应于自然规律的疏导与调蓄策略,是基于人居开发与环境资源利用间协同智慧的体现;流域层面反映在城邑群化分布与异态营建的综合适水上,互通交融的网络化水系搭织是人居展拓需求下的智慧营建;城邑层面则表现在择址、营城的因任思维和识时务的迁城避患方略。区域、流域与城邑不同人居层面的涉水实践内容相互嵌套,隐含完整的逻辑链,为后世人居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先秦时期的人居涉水实践智慧反映出先民尊敬自然、顺应山水规律的实践思维,而“循自然之理,助自然生长”觅因得境的实践观,与绝对自然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上半叶,西学东渐的发展给中国传统造园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园艺学、建筑学和林学等相关专业学者在这样新旧交替的变局中开始研究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课程与教育,并积极投身于风景园林实践中,为风景园林学的孕育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大批留学归国的学者接触到先进的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与教育,将国外的风景园林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造园理念相融合,出现了一批早期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推动了20世纪初中国风景园林学的发端。  相似文献   
10.
消费主义时代的空间生产以符号审美为表征,消费者通过感知符号特征完成对消费空间文化意义的解读。基于此,选取上海音乐谷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场景理论探讨由生活文化设施组成的场景如何影响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感知。通过利用主轴编码技术分析消费者网络点评数据发现:在音乐谷历史性城市景观中,消费者对于由消费空间构成的“现代化享乐场景”感知度最强。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由“消费空间”向“空间消费”让渡的现实出发,指出当代历史空间的日常“使用价值”开始让位于经济“符号价值”;空间的消费性超越社会性与文化性,成为消费者感知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主要方式。由此提出:在现代消费空间的地方性建构过程中,保持地方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现代化消费需求,是历史性城市景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