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6篇
经济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13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梅琳 《物流技术》2014,(3):12-15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轻型商用车(以下简称“轻商”)公司总装车间主要生产三个品系:一品系(品牌型):凯普特系列,二品系(品质型):多利卡系列;三品系(经济型):福瑞卡系列。随着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生产周期缩短,为了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供给效率和生产线生产效率、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无效工时和无附加值动作,轻商公司千2013年6月在一总装车问推行零件导入全集配物流改善活动.实现了除标准件和大零件之外的零件全部集配,使集配零件比例从49%提升至91%。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速铁路可达性格局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间列车最短时间距离数据,使用最短时间距离模型、可达性系数和经济潜力等度量交通网络通达性的指标,分析了高速铁路建设对可达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速铁路快速崛起,时间压缩效益显著,可达性获得极大的提升;传统铁路、现状高速铁路和规划高速铁路情形下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呈"核心—边缘"模式,高速铁路建设促进了相对区位较优越地区向周边地域的迅速扩张,壮大了城市的发展潜能;城市群的可达性格局受高速铁路网络发育水平的显著影响,高速铁路建设初期强化了区域可达性的分异,而随着路网的完善,区域可达性的差异逐渐弱化。科学地研究和呈现城市群高铁建设前后区域可达性格局与差异,对于有效实现区域间交通网络的科学对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如何对导游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已经成了当今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一大瓶颈。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入手,力图将心理契约导入导游人员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对导游人员管理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4.
梅琳 《商》2013,(6):270-270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大学生希望通过创业这一方式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但是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本文从大学生创业的动机入手进行研究,希望能寻找有助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的良好模式。  相似文献   
5.
梅琳  谢明辉 《商场现代化》2012,(31):161-162
近几年,外资、内资争相进入养猪业;钢铁、化工、IT、房产、煤炭等行业的企业纷纷斥巨资进入养猪业。本文分析了各路资金涌入养猪业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正各地公安机关会同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共建一批警保合作劝导站,同时融合农村劝导员队伍和保险公司协保员、营销员队伍,共同履行交通安全劝导员、交通安全宣传员、基础信息采集员、道路隐患排查员、快处快赔代办员、保险业务代理员职责,实现"一站多能、一人多岗"。与此同时,各地银保监局和保险公司认真总结前期警保合作经验,大力支持建设警保合作劝导站,积极推动警保合作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助力构建和谐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作业成本法相关理论,结合G公司的业务特征与成本管理现状,通过定义成本分析对象、确定成本分配方案对G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进行了方案设计研究,对信息服务型企业开展作业成本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分配制度模式是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一方面要强调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分配制度模式有着多元性和主体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正在进行,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有着自身的特点,并将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要采取有力的应对策略,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Internet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之中,它为广大的用户带来了显著地使用方便性,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是,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制约计算机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入侵检测技术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