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5篇
计划管理   22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股份公司一般可以发行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种类型的股票。其中优先股作为一种特殊的股票形式,是普通股的有益补充,它不仅为股份公司提供了重要的筹资方式,而且为投资者提供了风险低、收益高的投资机会。目前在西方各国的主要证券交易所均有优先股交易,并且既可以在场内也可以在场外交易。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相关理论,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探讨国有上市公司民营化过程中,原管理层借助社会资本,通过隐形控制掌控上市公司,进而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通过对广东博信这一典型案例的深入研究,本文发现:在中国民营化的现实背景下,国有上市公司原管理层利用国有产权转移的机会,调动各种社会资本,实现对上市公司的隐形控制并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确实存在。本文提供了在国有股股权转让的现实背景下,原管理层调动各种社会资本变相掏空上市公司的证据,丰富了掏空的相关理论,有助于学术界和实务界从社会资本这一视角重新审视掏空行为中控制权这一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3.
超预算这一管理模式是由英国的BBRT(Beyond Budgeting Round Table.超预算圆桌协会)首先提出的。BBRT是在70多个跨国公司(其中绝大多数为欧洲公司)的倡导下,于1997年在英国成立的。成立的原因是:这些跨国公司在管理实践中认识到,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基于传统预算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需要.由过去的支持性程序转变为一种阻碍企业发展的预算文化。主要表现在:1、传统的基于预算的管理模式在急剧变化的市场上不起作用。在信息时代.所有公司都必须接受市场环境和顾客行为快速变化的挑战,公司要想在变化的市场中生存.就必须成为变革者.将快速应对市场变化作为成功的关键因素,以维持公司在市场中的地位。传统的年度预算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上一年度实际情形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美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践出发,在阐述美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用相关的股利理论剖析其中的原因。最后提出美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股份制公司中.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管理层作为受托人,对股东负有诚信义务,在进行决策时,应以股东利益为出发点,不得为自身利益而侵害股东利益。但在我国的管理层收购中,管理层侵害股东利益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实际上是管理层收购中的一种非伦理行为,违背了管理层对股东的诚信义务。有鉴于此,本文选取张裕集团管理层收购这一典型案例,从管理层诚信义务的视角出发,分析我国管理层收购中的非伦理行为。  相似文献   
6.
社会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如何选择市场逻辑与公益逻辑,以平衡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的冲突,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影响不同逻辑选择背后的因素是什么?基于制度逻辑视角,以三家典型社会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①相对于单一的公益逻辑、单一的市场逻辑,混合逻辑是社会企业最佳的创业策略,可以很好地...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筹资新方式——分离交易可转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7日,中国证监会出台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首次将分离交易可转债列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新品种。随后,马钢股份于2006年11月13日发行55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成为中国第一家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上市公司。马钢股份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行,标志着分离交易可转债这种在国外资本市场上运用较为成熟的金融衍生品种,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新的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8.
2008年3月3日,国美电器集团(简称国关)发布公告宣布控股三联商社(简称三联),喧嚣了近半个月的三联拍卖事件终于水落石出,国关成功收购三联,成为实际控制人。  相似文献   
9.
《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对企业费用支出税前扣除的原则、范围和标准,都明确了哪些新的规定.是本文要阐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公司治理机制问题的提出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目前理论界对公司治理机制的界定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公司治理机制的中心在于确保股东的利益,确保资本供应者可以得到其理应得到的投资回报,因而股东是具有绝对主导地位的,这是所谓的“股东至上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把股东利益置于与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国家、供应商、经理、员工等)相同的位置,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是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定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即是所谓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笔者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