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9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民意已经成为影响政府行政和执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文章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对完善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的现实性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完善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师群体“工作倦怠”的心理根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倦怠”现象正袭扰着当今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学教师群体也无法回避这一问题。应针对大学教师工作性质和特点具体分析其“工作倦怠”的种种表现,从教师管理角度,在大学教师工作设计、职业生涯、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方面全面看待这一问题,除了教师个体调节之外,力求从外部客观上来逐步消除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3.
赵伯飞  庞乐 《经济师》2011,(5):12-13
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统治阶级维护其阶级统治的有效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的方式也随之更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而美国和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两大经济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载体上有很多相同和相异的地方。文章从比较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载体入手,得出目前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商品的美学设计及评价标准,是商品美学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商品美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即:实用审美需要、产品与人相适应的性质及其消费的可能性,指出商品美学设计和实现的统一,不是简单地照相,也不是简单地对象转化,而在于设计者善于借助于存在和思维的桥梁,将社会的审美倾向变化为消费者实用审美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商品美学设计的鉴定途径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
"山寨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式出现在当前中国,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必然性与偶然相碰撞的产物。文章对其中折射出的大众审美观上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等多方面的观念上的增强,及大众审美风尚的流变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思路的不断转变,如何提升文化素质教育、全面发展高校人才的问题渐渐凸显出来,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内化和升华,而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的产物,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近几年来,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尤其是理工类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逐步被大家所接受和重视,与之相关的如以美育人在我国许多理工科高校中蓬勃发展、日益壮大,但在实际的操作和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和困难存在。文章通过分析现如今市场经济下,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等,以点带面地剖析了以美育人的现代性路径的渗入。  相似文献   
7.
价值论美学,是以价值哲学论为基础、把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来研究的一门学问。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建立价值哲学理论的必要性,以及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价值活动,来说明价值哲学论是价值论美学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赵伯飞  刘飏  程珺 《经济师》2006,20(10):11-12
价值论美学,是以价值哲学论为基础、把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来研究的一门学问。价值论美学的核心问题是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它的实现要通过审美评价来体现。  相似文献   
9.
李忆菲  赵伯飞 《经济师》2012,(6):23-24,27
文章通过对我国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承认优势的同时,认识到显性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需要用隐性教育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性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指把教育的内容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让道德理论,通过受教育者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其心灵深处沉淀下来,从而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隐性教育是寓教育于无形之中,正好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将德育真正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着影响。对新加坡、日本两国思想政治教育隐性部分的比较,借鉴经验并吸取教训。从两国的隐性教育部分的分析来寻找对我国隐性教育的启示。最后论述了符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隐性教育方法,以此来提高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渗透于现实生活方方面面,审美泛化由此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审美泛化所包涵的两个方面,即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二者既存在差异,又在差异中寻求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