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8篇
经济学   2篇
贸易经济   2篇
农业经济   1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以外汇储备注资开始的国有银行改革试点蕴含着很高的政策风险.在微观层面,政府所有(或控制)的股权结构能否衍生出健康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能否真正划清政府与银行之间的界限,本身存在疑问;在宏观层面,货币化的操作方式会加剧甚至诱发宏观不稳定.国有银行的风险归根结底是一种系统性的制度风险,是一种道德风险,最终要通过全面的体制转轨和健康、持续的经济增长来消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银行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概括起来一句话,现阶段的中国银行体系尚不是完全市场化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体系.支持这一判断的大致有如下几个特征化事实.  相似文献   
3.
<正> 金融市场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市场的一种高级形态,就其与商品、劳动、技术等其他要素市场的关系而言,存在着双向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因应国民经济货币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金融市场的存在不仅使整个市场体系得以顺畅运行,也是现代混合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又是以其服务功能为存在前提的,需要以其他市场作为基础,其存在和发展取决于整个经济环境。不仅如此,鉴于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体制变革时期,总量和结构的非均衡变动将会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客观上也决定了整个经济环境的持续变化,并直接作用于金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银行竞争:机构扩张、工具创新与产权改革   总被引:108,自引:2,他引:106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银行业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竞争。第一次竞争发生在1 984年至 1 997年间 ,以机构扩张为主要竞争手段 ;第二次竞争发生在 1 997年之后 ,以金融工具创新为主要特征。第一次竞争所依托的是行政层级 ;第二次竞争主要是对西方现代银行已经发明的金融产品的模仿。中国银行业必须过渡到以投资收益为最终目的、以制度创新为依托的竞争阶段 ,才能在加入WTO后得以生存和发展。历史表明 ,没有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没有以明晰产权为基础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制度 ,国有银行的“创新”只能停留在模仿阶段 ,以投资收益为目的的竞争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5.
6.
7.
赵先信 《金融电子化》2008,(9):26-26,28
新协议在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同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相结合,进而发展出既能体现新协议实质和精髓,又符合本土实际和怖管要求的中国版本。  相似文献   
8.
赵先信 《财经》2011,(11):154-160,162
早在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明确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从那时算起,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经历了18个年头,但进度似乎不能用快来形容.短期和中长期利率基准尚未完全形成,很多金融产品继续挂钩人民银行制定的某种利率.与信贷市场相比,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规...  相似文献   
9.
张智敏:1个多月前,成立于1864年的法国兴业银行因为操作风险控制不力,导致出现巨额损失。在全球金融业为法国兴业银行事件(以下简称法兴事件)震惊与错讹之余,确有很多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在操作风险控制层面,法国兴业银行(以下简称法兴银行)存在着哪些缺失?  相似文献   
10.
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不良资产的货币化。理论上讲,如果解决不良资产的方式,包括核销或划拨不良资产以及补充资本金是通过中央银行释放基础货币来实现的,就应该认为是不良资产的货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