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经济学   7篇
农业经济   20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文章以马铃薯关键生长期——结薯期为测量时点,以马铃薯和玉米、大豆、水稻为研究对象,开展高光谱曲线特征差异性研究。[方法]为更好地描述马铃薯与其他作物的光谱差异,创建高光谱反射率差异性指数、高光谱一阶导数差异性指数、高光谱红边幅值差异性指数、高光谱曲率差异性指数及高光谱植被指数差异性指数。[结果](1)马铃薯与玉米、大豆、水稻3种作物光谱曲线具有明显差异,马铃薯与玉米的反射率值在480nm附近蓝色波段位置差异最显著,差异性指数值为67.866%,与大豆、水稻的最大差异性指数值分别为49.068%、57.559%,均位于550nm附近绿色波峰位置;(2)作物光谱曲线经一阶导数变换运算,马铃薯与其他作物间的光谱差异被显著放大,在近红外波段放大程度最显著;(3)马铃薯与玉米、大豆、水稻高光谱曲率差异性指数最大值均位于波长750nm附近,差异性指数值分别为78.365%、63.471%、80.882%;(4)常用植被指数中,比值植被指数、增强型植被指数可显著区分马铃薯与玉米、大豆、水稻。[结论]差异性分析结果为农作物空间分布遥感识别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国际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76,自引:1,他引:175  
陈佑启  杨鹏 《经济地理》2001,21(1):95-100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已成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课题,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出现了很多新的趋势,本文将对目前国际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介绍,以为我国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土地利用区划研究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目的:概述国内土地利用区划工作,提出土地利用区划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的土地利用区划研究进入了系统研究和逐步完善期.这期间中国区划工作的主要特点为:(1)区划研究经历了由单一化向综合化、由关注自然属性为主到自然和人文属性相结合、由专家集成的定性为主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注重"3S"应用的方向发展;(2)众多区划方案的提出都与中国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需求相关;(3)区划工作大多集中在农用地,对非农用地的关注不够;(4)现有区划工作尤其在系统指标构建上未能将土地资源、社会经济以及土地生态环境区划很好地结合起来;(5)区划工作多是静态的,时效性不强;(6)在区划方案的认定上,没有制度化的保障.研究结论:有必要在中国开展综合性区划研究,并就编制综合性区划方案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GIS的支持下,选定东北后备农用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因子,通过GIS的权重叠加模型运算,对东北地区后备农用地资源进行耕地适宜性评价,对于开发、利用和保护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质量有所提高,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根本所在。该文以山东青岛市为例,探讨了确定规划期耕地保有量的方法,进行了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需求量预测;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及各用地部门需求,考虑规划期间耕地减少和耕地增加的各种可能性,估算了耕地的可供给量,最终确定了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保有量;然后从行政、法律、经济和科技4个方面提出了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模式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系统分析、评价社能模式、辛克莱尔模式等有关城乡过渡地带土地利用的理论及其实用性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顺义县、密云县等地65个乡镇的土地利用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其空间地域分异规律,总结出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布局模式;为研究及指导我国城乡过渡地带土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3  
陈佑启 《经济地理》1996,16(3):27-31
近半个世纪以来,始自工业革命的城市化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郊区城市化阶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大城市周围都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郊区化”的扩散现象,城市中心的人口、工业、商业与住宅等要素不断向周围地区迁移,直接侵吞着城市附近的农业用地与乡村景观,在城市建成区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部位,出现了一个城市要素逐渐过渡,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各种边缘效应明显,功能互补强烈,性质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又有异于典型农村的中间地带.从特征、结构以及功能看,该地带实质上是在城市与乡村地域之间形成的一个新的独立的地域实体,是在传统城市——乡村二分法的地域体系基础上构筑的新型地域单元.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科学中的“城乡交错带”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辨析现有文献中"城乡交错带"的有关概念,为其在土地利用科学中统一用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1)国内外文献中相关"城乡交错带"的概念众多;(2)不同概念的内涵各不相同。研究结论:(1)"城乡交错带"的不同提法,需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分别进行规范;(2)从概念内涵看,"城乡交错带"适用于土地利用科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10.
水稻冷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及时准确地监测水稻冷害及预报冷害造成水稻减产数量,对于粮食安全预警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回顾了水稻冷害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在冷害如何影响水稻生理特性,水稻耐冷性,水稻冷害监测,冷害造成水稻产量损失评估等四个方面总结了水稻冷害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