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思考——比例、用途与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财政收入近年来高速增长,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逐渐加大。这种变化趋势虽然在近期内为相关财税制度变革提供了条件,但某些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对规模并没有随着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而有显著提高。在财政收入高速增长过程中,地方财政能力的改善以及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仍然是重要课题。同时,为了应对财政收入增长波动,应该建立并完善相关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瓦格纳定律"在解释政府支出扩张原因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西方学者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数据证明了"瓦格纳定律"的存在。但这一定律在中国是否成立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计量分析发现,中国1978年至2006年29年的历史数据以及基于VAR模型的协整检验与因果关系检验并不支持"瓦格纳定律";可是,如果对样本区间进行调整,结论却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3.
包括编制、批准及执行在内的一整套预算程序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与公共管理的水平。在预算改革方面,我国一直进行着努力的探索,而改革的核心应该是完全财政受托责任的建立,这是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理念与价值观。2009财年的美国联邦预算在形式与内容上均体现出政府对受托责任的高度重视,进而在预算中能够追求财政行为的绩效并做出长远规划。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发展不平衡对收入不平等传导机制,采用Theil指数分解原理将中国1978~2006的总收入差距分解成城乡、城城和村村收入差距以考察我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并在选用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结构3个指标和控制变量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1)金融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率是城乡收入和城城收入差距的单向Granger原因,而与村村收入差距却互不为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5.
通货膨胀与自然灾害使财政支出经受着结构性冲击,这种冲击使财政总支出内部不同项目的支出增速发生改变,但总支出的压力仍然较大,计量分析的结果与实际财政数据证明了这一点.同时,随着宏观经济运行与市场环境的改变,财政收入在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也面临着一定的趋势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采取建立财政收支运行监控与预警机制等措施来确保财政收支发展的协调性,防止因过度"财政失街"可能引起的矛盾与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对华直接投资的新动向1.投资方式和投资取向的新动向过去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分为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3种。近年来,随着国际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是投  相似文献   
7.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纯收入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财政支农支出本应是财政总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农业的自然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以及公共财政的本质属性共同决定的.但是我国的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在改革过程中是不断下滑的,而这一现象又伴随着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的下降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所以本文认为,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纯收入变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并调整其结构是扭转农民纯收入增长停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由于每一类支出的性质与规模大不相同,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自然风格迥异.在我国,财政购买性支出构成了财政总支出的核心部分,从总量上来说,是转移性支出所不能相比的.因此,在探讨我国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时,应该重点考察财政购买性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由控制向均等的倾斜——转移支付结构变动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制度一个重要目标。缩小我国地区间公共服务供给在数量与质量上的横向差距是均等化转移支付的主要功能。目前,我国转移支付体系中体现纵向控制与短期政策目标的转移支付占主体。而且这种格局将长期存在,所以横向均等化为导向的转移支付的根本性结构改革还不具有实施的可能性,只能进行渐进性的结构微调。同时,要协调好控制与均等的关系,将对地方政府的“逆向激励”降到最低,增强地方政府对均等化资金的使用绩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